宜人贷:结合企业社会责任,回馈社会解决用户需求
何评估一家公司的战略?在中国,多数企业都将战略的重点放在商业模式上,或者说以盈利为主要目标。除考量自身的财政和经营状况外,企业很少评估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扩大、年轻人就业困难等问题愈演愈烈,企业社会责任(CSR)这个词近年来被频繁提起,因为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责无旁贷。
在西方,企业责任感及其代表的企业形象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长期主义的胜利的重要因素。但在现阶段的中国,很多企业家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将公司一部分盈利用于社会福利和慈善等公共事业,他们将CSR视为一种负担。尤其是对初创公司而言,承担社会责任意味着运营成本的增加,所以这些企业更是很少将CSR纳入自身战略。
究竟CSR是否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如何在制定商业模式时兼顾到社会责任呢?《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借2016年会之机,带着这些问题特别采访了宜人贷母公司宜信CEO唐宁。唐宁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后赴美攻读经济学,在华尔街从事过金融、电信等高科技类公司的上市、发债和并购业务。他于2006年回国,先后创立了华创资本和宜信。那时中国金融资本市场一片喧嚣,唐宁却选择了“冷门”的天使投资和普惠金融,当时称作P2P。宜信是中国首家P2P小额信用贷款服务机构,其创建的P2P网贷模式推动了一个万亿规模的行业,目前普惠金融一词已经进入中国政府的重要文件,而宜信也已成为业内一骑绝尘的标杆公司,旗下的宜人贷被称为中国“金融科技第一股”。
公司战略和投资计划的制定必须结合自身担负的社会责任。公司的兴衰取决于解决一个多大的社会问题。只有不断回馈社会,关注人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需求和问题,企业才能树立健康形象,并促进一个良性循环的商业生态环境,最终为自身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宜人贷母公司宜信CEO唐宁:认为我们所做的普惠金融以及财富管理业务,都是对既有的金融体系有益的补充,能够让中国的金融服务变得更加可触及和高效,而且覆盖面更广,而这其中就会产生诸多社会效益,比如让几千万小微企业和几亿工薪阶层和农民受益。换句话说,我们的主营业务与履行CSR直接相关。
我们没有组织员工到海边去捡垃圾,到疗养院去给老人读故事,或者在灾害的时候挺身而出捐款。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称道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举措,但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想要持久、动员所有员工、有极强目的性地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又保证在践行责任的过程中,把企业的有限资源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就应该对CSR有战略性的思考。因为只有当企业的CSR举措与主营业务直接相关,完全融入公司商业模式的时候,全体员工才能理解,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点滴努力如何在为社会做贡献。这种集体、切身的参与感才是可持续的。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