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网职称课程:你的工资是不是一笔“精神损失费”?

01什么是“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为了让自己维持恰当的精神状态,必须诱导或抑制情感”。

官方正经的解释通常无法让受众一眼看到本质,也无法体会到这个名词背后所带有的情感。但是如果有人说一句“脸上笑嘻嘻,心里MMP”,那我想应该所有人都会明白是什么意思了。“情绪劳动”所映射的含义大致便是如此。

之前有朋友在周日被老板一个电话喊去公司加班的时候,在微信恨恨地吐槽:

明明在家电脑上就能做的,非要让我去公司,我还要积极地说“好的,我这就去”.表现跟自己内在完全相反的状态真的好累,感觉自己领的工资全都用来弥补自己因为上班的精神损失了。

但其实更惨的是,很多人拿到手的钱也根本无法cover工作中的emotional labor。

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发了这么一句话:“每个假笑背后,都是一次情绪劳动”。深以为然。

对于工作的人来说,在职场上如果承担过量的情绪劳动的话,很有可能会成为抑郁的导火索。因为过量的情绪劳动很有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而且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心理创伤有可能成为他们长期的噩梦。如果不清楚别人,那么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会有在某个时段因为自己承担了过量的情绪劳动,整个人都特别颓丧的情况?

无数人深夜慨叹:挣得这点钱,还不都是自己的“精神损失费”。

02哪些职业和对象情绪劳动负担比较重?

每个行业,每个工作岗位,每个工作的职场人,都会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产出“情绪劳动”,这是只要在有人的环境中的必然。但是有一些服务行业却是情绪劳动的“重灾区”,在这些行业里,许多具有服务性质的职业承担了过量情绪劳动。比如:客服人员、服务员、空乘、乙方...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职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管自己在经历多大的痛苦和悲伤,在工作的时间里,都要维持自己专业、开心、无事发生的冷静形象。

哪怕不是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其实也都能体会到这种感觉。这就好比是在开会的时候跟自己非常讨厌的一个同事坐在了一起,还要高频次地一起沟通,这个时候虽然内心想骂人,但表面也要保持微笑,展现自己的职业精神。

之前在网上被大家调侃的一个梗,“工作中常用的表情”让无数社畜都深有同感。

11.jpg

这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大家即便是线上交流,也会出现另一种形式的“情绪劳动”。只不过这种“情绪劳动”反射到人身上的感觉并没有那么直接。除了不同的职业所承担的情绪劳动不同之外,不同性格的人面对工作中的情绪劳动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外向型性格的人在负担情绪劳动的时候,需要花费更多的气力来调整自己应对工作中表面情况里的种种情绪表演,从而能够达到自己正常甚至更高的正向情绪的水平。

对内向型的人来说,抑制自己内在对于情绪劳动产生的耗损会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因为内向的人相对来说对于负面情绪更为敏感,也更不容易消化。

性格其实并不存在高低好坏,外向型和内向型性格的人在面对“情绪劳动”的时候都是会有负面感受和负面情绪的延续,只不过因为性格的不同两者调整和展示的形式不同罢了。

03情绪劳动会带来什么负面后果?

“情绪劳动”本身是一种自我与外在情绪的剥离,是在客观外在条件限制下无法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一种情绪和感受上的压迫。

既是如此,那么在工作中承担“情绪劳动”的个人就会因为“情绪劳动”持续的长时间和增多而产生情绪耗竭、自我疏离、态度消极、工作满意度下降、投入减少等各种负面后果。如果工作中的“情绪劳动”所占的比例较高,那么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还会引发个人的离职意向和行为。

试想一下,自己在一个工作起来就非常心累的环境里,怎么能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同样,人的情绪也是有限的。压抑内在真实情绪去过多地释放表演出来的情绪,那么留给自己消化和承担的就只剩下“情绪劳动”的负面后果了。

情绪劳动在工作中所占的比重,决定了你整个人面对工作时的状态和精气神。“情绪劳动”占比高的人,无一例外地都对自己的工作“深恶痛绝”。随着忍受情绪劳动时间的加长,辞职跑路的念头会越来越高频次地出现在自己的脑子里,直到最后一根稻草到来压垮几近崩溃的情绪。

或许有些人会说在一份工作中承担不了过多的“情绪劳动”的话,那么直接辞职或跳槽就好了,换一份新的工作也不是很难。但是如果你长期被迫处于“情绪劳动”的状态,那么很有可能会降低你的职业目标。这从整个职业生涯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对个人发展不利的。

所以,如果你正在承担着过量的“情绪劳动”,如果你觉得自己正在付出无偿的“情绪劳动”,那么不妨先停下来缓一缓调整一下。毕竟,工作赚取的应该是生活费,而不是精神损失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