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有烧脑!《完美受害人》背后的反家暴诉求,才最值得我们反思

国产院线即将迎来暑期档的旺季,一部悬疑电影的上映却引来了许多人的关注。《完美受害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悬疑电影,在满足了许多推理影迷们的烧脑需求之外,其内容的多重性提升了电影可被解读的空间。

电影上映之后,其故事的独特性和悬疑的多重反转,更获得了业内人士的好评。

就故事构架来看,《完美受害人》延续了原有国产传统的警匪片的构架,破案推动着故事的持续前进的发展,在一步步剥丝抽茧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正反两派双方的智力角逐。

同样,烧脑情节也调动着观众的胃口,刑警队和神秘凶手之外的斗智斗勇,完美谋杀案背后的本格推理技巧,让我们一步步去利用头脑风暴,迫近故事的“真相”。

李乃文饰演的刑警队长在对案件的分析和侦查中,我们是随着他的视角进行深入的,而这背后更是电影世界观所要表达的全貌,年轻的美女画家、游手好闲的赌徒、一表人才的心理医生等等。

他们如棋盘上的棋子,共同构建起迷雾一般的表象。而密室、高智商犯罪、犯罪心理学和童年创伤等元素的叠加,反而解释了一系列动机存在的合理性。

合理性包含着逻辑合理性以及动机合理性,这在电影《完美受害人》当中均已经做到了。在表象背后却一段被尘封的往事,这成为整部电影发生的引起,构成了破解连环凶杀案的一把关键钥匙,

不同于以往的悬疑电影,在《完美受害人》中,受害者之间的人物关系的环环相扣,相互之间的利益纠葛,更把一切矛头指向了我们所以为的真凶。

然而看似真相即将大白时,二重反转的发生更增添了电影的复杂性,其中叙事节奏的变化、神秘氛围感的烘托,悬疑、恐怖和心理等元素的叠加,证明了《完美受害人》在元素使用上的高潮完成度。

这背后则是主创团队对观众心理的精准拿捏,甚至通过心理学来解读《完美受害人》,能更好抵达主创团队构建这部作品的初衷。

比起凶杀案本身,女主角辛琪则承担着整部电影的叙述主体,而在凶杀案一步步被揭晓之时,辛琪的人生过往和落魄现状,更引起了观众之于女性群体的同情心。

之所以为完美受害人,因为在受害人身份之外,他们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包括辛琪也是。

她作为电影的“眼”,由辛琪触发的故事脉络更脱离了原有的警匪烧脑框架,更为电影增添了感性解读空间,并为电影社会性埋下了伏笔。

女性的悲剧并非来源于她们自身,就社会分工来说,辛琪的女性地位似乎也在预示着接下来的悲伤结局。

在没看清周焰真面目之下草率结婚,却在婚后悲惨成为了施暴的对象,增添了她人生轮回的讽刺意味。

这位在人前光鲜亮丽的大画家,背后更是被私欲和丑陋填满,周焰的两面性以及变态心理施之于妻子辛琪,性格的巨大反差最终酿成了主人公爱情、婚姻和家庭的三重悲剧。

家暴更给辛琪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由此产生对孩子的妄想,更扰乱了她关乎现实和幻觉之间的界定,构成了犯罪和复仇动机之间的情感关联。

此外,就话题的社会性来看,电影的警示意义不言而喻。

看完《完美受害人》,除了真凶被识破且完成了“偿命”意义上的圆满之外,如何拒绝童年创伤甚至家庭创伤之于我们的影响,自然成为一个普遍性。

尤其在现代都市文明主导的环境下,如何走出心理阴影、如何不受负面情绪掌控、如何乐观生活。如何完成心理重构,则显得更有意义。

电影让类型和深度实现了融合,《完美受害人》的多元性在结尾也得到了凸显。

其实从心理层面,我们可以给予受害者极大的同情,然而如何完善社会关怀的缺失、修补心理创伤的不可逆以及完善妇女儿童的救助机制等问题的思索,拓展了电影原本的深度。

尤其在辛琪幻想自己的孩子仍然在世时,由幻觉引发的情绪成为了整部电影的泪点。

或许最后我们才发现,悬疑只是提供我们一个认识社会现实的创作,背后话题的意义才是《完美受害人》的核心诉求。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