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获省首届科技工作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

6月15日,在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区斩获“科技创新鼎”优秀单位、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市县党政领导人才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优秀单位三大高“含金量”的奖项,成为温州唯一获得“科技创新鼎”、 市县党政领导人才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优秀的县(市、区)。

今年是 “科技创新鼎”设立问世之年。该奖项是浙江省为深化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也是目前全省科技工作的最高荣誉。

我区荣获“科技创新鼎”优秀单位,成为全市唯一获得该奖的县(市、区)。“这份高含金量的成绩令人振奋,也是对我区近年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肯定。”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我们组建了建设区域创新策源地工作专班,把夺鼎工作纳入专班合力推进,确保科技进步年度考核优秀,为争创‘科技创新鼎’夯实基础。” 谈及夺鼎的背后,该负责人如数家珍。

“科技创新鼎”的获得将作为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而获得该奖项的县(市、区),还可以享受增加20%省重点研发计划申报限额数等优惠政策。该负责人表示,除“科技创新鼎”外,我区也是全市唯一获得市县党政领导人才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优秀单位的县(市、区)。另外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的获得,也是含金量满满,温州市仅2个名额。

捧回的3个奖项也折射了我区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水平。纵观这些年,我区大手笔谋划创新发展之姿,精准发力打好科技创新发展组合拳,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科技支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创新创业主体日益壮大,坚定不移走出了科技创新“华山一条路”。

引才聚才

播撒创业创新“种苗”

引进培育18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计划人才41名;落地全省“百名海外专家云签约”活动中唯一诺奖专家,签约人才总数占全省总量20%……近年来,我区人才版图赓续扩张,播撒下创业创新的“种苗”,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科技动力。

我区以建成“区域创新人才蓄水池”为目标,全面启动“大罗山·龙脊人才计划”,升级出台“人才新政4.0版”,深入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倍增提质行动。率全省之先实施“揭榜挂帅、有才者留”引才机制,率全国之先探索出台人才助力防疫复工“释冰十条”,人才创新做法受到中组部、省委组织部“点赞”,成为浙南史上首个获评“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温州史上首个建成“国家招才引智基地”的地区。

靶向发力

厚植新兴产业沃土

立足实际,我区持续实施“双倍增”“双迈进”“雄鹰”“雏鹰”行动,不断完善企业梯队,连续两年荣获“省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先进集体”。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以瓯海科技大市场为核心,线上线下一体化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2020年共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08项,获批全市唯一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在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方面,创成省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716件,连续两年万人专利拥有量居全市首位。在科技金融领域,打造全国首个技术产权证券化产品,融资规模达到6360万元;全省首创小微贷“阳光码”,授信13.19亿元。

多措并举之下,“领头雁阵”高新技术企业表现亮眼,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2020年我区“双倍增”行动任务完成率领跑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17家,两年内实现总数倍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突破千家至1064家。

聚沙成塔

激发全域创新活力

高能级科创平台,是创新体系中的“塔尖”“重器”,也是我区赢得创新资源的关键法宝。

在我区,浙大温州研究院、华科大温州研究院等9个高能级创新平台释放强大“磁场”,创新成果加速破茧;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主营业务收入连续4年实现翻番达26亿元,入选中国高校孵化器10强;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省部共建获评国家级平台;中国基因药谷获评省级创新平台,成立总规模达10亿元的药谷股权投资基金。

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溢出效应”也在持续释放。建成温州南湖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促成成果交流38项,落地项目5个。建成投用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孵化器,引进国家级专家3人,落地峰会项目29个,入驻企业累计获批专利数224项。打造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园,入驻企业376家,集聚领军人才43名,筹建20亿规模的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基金。

我区还立足产业链,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焕发传统产业“新气象”。2020年,创成智能锁具、眼镜等2家省级产业创新综合体,获省级财政专项激励资金4000万元;创成3家市级产业创新综合体,占据市榜单的75%。中国(瓯海)眼镜小镇入选第六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