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衢携手“解题”共同富裕 山海协作助力乡村振兴

“最近来旅游、吃饭的人明显多起来了,我这边五张桌子,周末两天要接待两百多人。”在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双溪村张西自然村,食一堑老板郑志珍刚刚送走一桌客人,她告诉记者,村子改造前她的饭店每月营业额大约在1万元左右,改造后,收入实现了翻番,日子越过越红火。

郑志珍口中的“改造”,便是列入柯城-余杭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智多张西”项目。两年前,张西村开始启动整村改造,通过余杭区帮扶对接,当地改变了以往重基础设施建设、轻产业植入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的美丽经济幸福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这是杭衢山海协作的一个片段。近年来,余杭与柯城不断深化合作,加强两地经济发展协作,进一步实现资源互享、优势互补、互利互动,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

为乡村导入好项目、新理念,后进小山村翻身成为“聚宝盆”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一个隐蔽在大山深处的古朴小山村逐渐呈现在眼前。张西村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苍翠,白菊花溪、凉亭岗溪和石鼓溪三条溪流汇集于此穿村而过,一年四季泉水叮咚,素有“浙西小九寨”“清凉休闲谷”之称。

原始生态造就了村中独特的自然风光优势,如此美景却没能早早为村子带来发展。据双溪村党支部书记王松华回忆,以前的张西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村集体年收入仅十多万元,村容村貌不整,基础设施落后,全村始终难以摆脱贫穷。

“引进杭州先进的村庄运营管理模式,给张西这样一个山区小村带来了一次飞跃。”王松华表示,通过山海协作,村子正从引财输血,向引智引项目造血转变。近年来,利用山海协作援建资金700余万元,当地依托“张良族居地”、原生态古朴村落等特点,定位以发展乡村旅居产业为主导,对接余杭文旅企业进行整体规划开发,以产业思维经营农村,用市场配置整合农村资源,农民以农房、土地入股村级农民互助会参与产业经营。

王松华介绍,村内98幢农房,已有44幢于多年前被政府回收,用作“智多张西”项目开发。自2019年9月,项目一期开张营业至今,已实现营收50余万元,带动参与项目的村民增收5000余元。

“在为张西量身定制的《张西村乡村旅居产业策划初步方案》中,我们希望建立村集体经济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体系,依托政府前期扶持孵化,依靠专业团队帮带运营,实现张西村旅居产业的逐步发展,让村民致富、村集体增收。”杭州和途科技有限公司(优宿)董事长马川表示。

整村改造以来,杭州还积极帮助对接专业运营公司,依托村集体成立的物业管理公司,整合多方力量,规范农家乐、民宿经营,推进村落整体开发,加快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步伐。

在位于村庄中心位置,几幢两三层的小楼正在进行开业前的清扫准备工作,预计6月初正式营业;与此同时,村庄三期规划正交由省基投公司进行设计。

“一期一共有四栋民宿,旺季时,常常一房难求。二期三期完成后,张西的业态就相当完善了。”对于未来,王松华很有信心,按照计划,村集体公司将吸纳更多员工,扣除经营成本后,村民还可以额外获得一笔分红收入。

“消薄卡”直接惠及农村农户,打通农村消费帮扶“最后一公里”

“这些面条都是展销会上杭州客人订购的,刚晒干可新鲜了!”最近,在衢州柯城区沟溪乡斗目垅村的德门龙手工面坊,陈家胜正将成批的手工面打包,准备发往杭州。

前不久,他带着自家产品赶赴杭州市民中心商业服务中心,参加一场由柯城-余杭山海协作消费帮扶小组组织的农产品展销活动。现场,他的农家手工面条大获好评,“带去的面条都卖得差不多了,现场没买到的我就给他们寄去。”陈家胜乐呵呵地说。

过去,在家里的作坊做面条,量少只够卖给本村和附近村民,也没有自己的品牌;现在,新厂房投入使用,大量订单涌入网店,陈家胜每天都忙个不停。

“以前想不到也不敢想,是’消薄卡’帮我提高了影响力,打开了销路!”陈家胜说。“消薄卡”项目是柯城-余杭山海协作升级版结出的一颗“硕果”。自2019年11月以来,该项目将柯城区村办企业和农户的农产品纳入“柯城善品”帮扶超市组织参与市场营销,并由余杭区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认购一定金额进行分期消费。截至目前,项目已直接带动柯城区3000多万元农特产品的销售。

“通过展销会、微信平台等手段品牌化推广,让村民直接享受项目红利,打通农村消费帮扶’最后一公里’。”衢州市柯城区协作中心副主任、山海协作消费小组负责人陈益(余杭挂职)表示,为了更好地激发农村经济内生动力,他们多次对接村集体、农户,筛选出了柯城鸡尾柚、九华春糕、石梁张西茶叶等一批农特产品,并安排参加线下展销会。线上则通过“柯城善品”微店大力推广,扩大品牌效应,提高农特产品销量。

除了是村里公认做面条的一把好手,陈家胜还成了村民眼中增收致富的明星人物。旺季时,面条供不应求,十多个村民跟着他一起做面、打包、发货,每天最多能挣上四、五百块。为了提升产能,去年,他又租下村里一个面积1000平方米的厂房,增添了设备,增加了室内晾晒场地面积,面条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大幅提升。

“厂房属于斗目垅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利用山海协作的帮扶资金建设的,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我每月付给村里3000元租金。”陈家胜说。去年,通过“消薄卡”和线上直播等方式,他卖了五十多万斤面条,销售额近四百万元,租金和返利共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左右。今年,产能提升上去销售额有望突破五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