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至上 十万人大转移
汛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萧山,在这场防汛防台的“大考”中,用行动说话,用实干担当,全力保障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据区防指消息,截至7月25日16时,全区累计转移107062人,启动避灾安置场所505个。目前,储备各类应急物资价值1.04亿元,其中重点防台物资70余万件,区级防汛物资仓库已向镇街下拨编织袋(麻袋)17万只,水泵、铁锹等1万件。全区共落实救援人员力量25506人。
2.3万名建筑工人
转移至应急安置点
“快快,往这里走,往这里走。”24日晚上6点多,来自河南周口的何勇和几个老乡匆匆赶到了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应急安置点。每个人的臂弯里夹着一床被子,手里提着一个水杯,神情有些紧张。
何勇他们在亚运村项目做装修工,就住在工地宿舍。当天傍晚5点多,何勇和老乡接到了工地负责人的电话,让他们赶紧转移到杭博中心。当时大家刚吃完饭,来不及收拾东西,卷起床上的被子,拿上水杯,就匆匆忙忙赶往杭博中心。等他们找好位置安顿下来,发现偌大的展厅里已经铺满了被子,有些来得早的已经躺下来,还有一些正匆匆地走进来找位置。
截至25日11时,钱江世纪城各大项目的建筑工人均已转移到杭博中心应急安置点,共计转移安置人数达2.3万余人。杭博中心共开放一层、三层7个展厅作为安置区域,面积7万余平方米,每个安置区域内都开放空调,提供热水、方便面、卤蛋、火腿肠等食物,还设置了充电宝区域,供安置人员使用。
另外,杭博中心派场馆工作人员24小时驻点,保证防疫措施到位。除设置医疗点、隔离点、滞留点外,杭博中心在每个安置区域内配置了消毒机,实时检测场馆温度,降低安置人员感冒发热几率,并配备了充足的口罩等防疫物资。
临近中午,安置人员陆续领到了冒着热气的饭菜,大家一边聊天,一边吃饭,情绪乐观稳定。“安全最重要,我们转移到这里,有住的有吃的,要感谢政府的关心。”何勇告诉记者。(朱林飞何可人)
楼塔镇大黄岭村王岭
自然村完成整村转移
25日晚7点左右,楼塔镇大黄岭村王岭自然村附近发现险情,镇政府立即集结120名楼塔民兵,与镇村干部一道对王岭自然村村民进行整村转移。
其中,10人一组进行道路管控,保证险情地段车辆只出不进;10人一组进行道路巡逻,如遇险情立刻通知;其余100人分为5组,每组都拿着王岭自然村的人口册,进户一一核对人员后通知村民转移。
晚8点,转移正式开始。由于王岭自然村中老年人居多,转移队伍用竹板床做担架,将5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抬出并安全送至指定点所在的接送车辆,“这大风大雨的,他们都是为了我们的安全考虑,我们完全服从安排。”至晚10点多,王岭自然村整村转移完毕,共转移75户人家,258人。除投靠亲友的,其余70多人被安置于楼塔镇中心小学。
据了解,在该次转移中,楼塔镇紧急安排3辆公交车、2辆校车和3辆中巴车用来运送转移群众。此外,还有一批工作人员的私家车也随时做好了准备。大学生村官俞杭霞已在楼塔镇小待命,“村民们接到通知后基本第一时间就收拾好了东西。我主要负责镇小这边的后勤保障。安置过程中我们基本以家庭为单位安排房间,安置点物资准备充足,一定能保证村民吃得饱睡得香。”
此外,楼塔当地的公安消防等多方力量也快速投入救援工作,楼塔镇人武部副部长陆临杭介绍,“在村民全部转移后,队伍还在村庄内进行了最后一次清查,保证不落下任何一个村民。”楼塔镇还落实了相关人员在当地进行巡逻,并在主要路口设置卡口,确保无返村人员出现。(周珂)
三代同堂九口人
守在一起很安心
在杭博中心应急安置点的一角,陈永正一家4床被子紧挨着。这次建设工人大转移中,他们家9口人一起安置到了杭博中心。他的3个儿子和儿媳妇安静地坐在一块儿聊天、看手机,一岁的小孙子正在被子上爬来爬去。小家伙看到有人经过,就会好奇地发出“哦哦”声,显得非常开心。陈永正夫妻俩坐在边上看管小孙子,画面很温馨。
陈永正一家来自贵州毕节,目前在奥体印象城项目做油漆活。五六年前,陈永正来萧山打工,一年后3个儿子也相继来到萧山。老爸是油漆工,儿子们也传承了老爸的手艺。平时,全家人经常在同一个工地干活,可以相互照应。去年,陈永正接到了奥体印象城项目的活,上阵父子兵,一家九口人都住进了工地宿舍。
陈永正在萧山待了这么多年,觉得受台风的影响不大,所以并没放在心上。直到24日晚上,工地负责人给陈永正打来了电话,让他们赶快转移到杭博中心应急安置点。听着外面呼呼作响的大风,陈永正赶紧把儿子们召集到一起,叫大家拿好被子,迅速往应急安置点转移。好在项目工地离安置点不远,全家人顺利走到了杭博中心。
当时展厅里已安置了不少人员。陈永正一家找了个地方,并排铺好被子安顿下来。展厅里供应热水,有公共厕所,洗脸、喝水都很方便。中央空调一直开着,温度适宜。换了个新地方,大家一下子都睡不着,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每个人都觉得很安心。
陈永正的小孙子很乖,晚上也不哭闹。到了人多的地方,小家伙有些兴奋,喝了奶粉后一直不肯睡觉,直到晚上10点多才入睡,第二天早上天不亮就醒了。
25日早上7点多,项目工地派人来给大家分发了面包和饮用水。到了中午,又给大家送来了冒着热气的饭菜。陈永正打开饭盒一看,里面有炒肉片、包心菜、红烧茄子。
当一家人开开心心吃着中饭时,陈永正的小孙子跑过来,将喝了一半的奶瓶随手一扔,指着妈妈的饭盒,笑嘻嘻地说:“宝宝也要吃饭饭。”小家伙的一句话,惹得大家都笑了。(朱林飞何可人)
蹚过1.5米深的积水
救出两个月大的婴儿
24日18时,受到强降雨和河流溢水影响的进化镇,积水正在逐渐退去。正当消防救援队成员纷纷松一口气时,接到紧急通知:下游云飞村还有两户村民被困,其中还有一名两个月大的婴儿,急需救援。
得到通知后,萧山金利浦消防救援队进化分队队长焦方飞立即带领队员掉转车头前往云飞村。当救援队到达云飞村云飞桥段时,焦方飞发现,被困的村民家,正位于进化溪和张家桥溪支流中间,目测积水已达1.5米深,而河流堤岸仍然不断地在往外淌水,这种情况下,徒步救援很有可能会有危险。
“不能等了,救人要紧。”没有一丝犹豫,消防队员们拿上设备,仰着头冲向被困村民家中,水位最高处已经到了下巴。“当时上游的水位得到了控制,但是云飞村位于下游区域,所以水位仍然很高,我们尝试徒步救援,发现非常困难。”事后,焦方飞告诉记者。
紧急时刻,有2名消防队员从村里找来了一条小船。20分钟后,他们将被困村民和两个月大的婴儿送上小船,两名消防员则徒步护在两边,以防侧翻。为了安全,焦方飞把婴儿抱进自己怀里,还用衣服盖住,避免淋雨,而在救援过程中,婴儿全程不哭不闹,乖乖地待在焦方飞的怀中。
救援现场,村民驻足,大家屏住呼吸,目光都紧紧锁定在风雨中的那艘小船上。短短80米的路,却走得很漫长。所幸一路没有意外,当小船平稳抵达安全区域,焦方飞解开衣服,将怀中的婴儿递给等候在路边的家人时,微笑爬上了所有人的唇角。(黄婷靳林杰)
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
吃出“家”的味道
热腾腾的拌面、炒饭端上了桌,昨天一早,家住河上镇三联村的朱如培夫妇俩吃得津津有味。“安置在这里比在家还舒心,吃得不错睡得也好,大家都对我们很照顾。”朱大伯笑着说。
朱大伯的家在三联村大坞自然村,家里是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二层小楼,平日里就两老一起居住。“前两天儿子女儿打来电话,说房子老了,想过来接我们去他们家避避台风。老房子住了这么多年有感情了,况且前几年台风来都没事,我就拒绝了子女们的好意。”朱大伯说。
然而随着台风步步逼近,沿山的小楼边“哗哗”的流水声越来越响,朱大伯的心跟着提了起来。就在朱大伯忐忑不安时,24日下午3点多,三联村村干部的到来让他吃了一颗“定心丸”。“叔叔阿姨,子女们也是为了你们好,等下台风到了,万一水漫上来就麻烦了,还是跟着我们去安置点避一避吧。”经过一番劝说,朱大伯起身跟随工作人员转移至避灾安置点。
“去安置点总要带点吃的用的吧?”“大伯,真不用多带,安置点就在离你们不远的民宿那,吃的用的都有,带点个人用品就好了。”听了工作人员这番话,朱大伯的心彻底放了下来。
吃上了热腾腾的晚饭,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一早起床还有民宿老板娘端上的面条和炒饭,把朱大伯乐坏了。“大伯大妈,吃得够不够?不够锅里还有。”“够了,够了,真是麻烦你们了。安置在外却享受到了饭来张口的生活,比在家还舒服。”朱大伯笑着说。(项亚琼 王军良)
8岁女孩的琅琅读书声
抚慰村民心
“我们现在在镇里安排的安置点里,有吃的有喝的,也有床睡,东西都是新的,你放心,不用记挂我们。”葛阿姨向远在北京工作的儿子报平安。
受突如其来的暴雨和洪涝灾害影响,进化镇不少村民不得不暂时离开家,临时安置点成为他们另一个“家”。
记者来到临时安置点进化镇初中的学生宿舍时,听到了琅琅读书声,祝家村村民唐梅一家三口被安置在这里,当时女儿坐在床上读书。唐梅一家24日晚上9点半接到村里通知,要及时转移。“因为家就在山脚下,晚上暴雨,为了防止山体滑坡,村里就派人接我们来到安置点。”唐梅说,因为走得匆忙,什么都没带,唯独女儿带了几本故事书。女儿祝泽鑫今年8岁,平时就酷爱读书。她没哭没闹,反而还安慰村民,读书给安置点的村民听。
而进化镇云飞村的村民,早在24日下午就转移过来了。“我们住在河岸边,当时河道水位过高,村委就组织转移,大家非常配合,转移很快。”一位村民说,来到安置点后,工作人员立即发放了生活物品和食品。
“镇初中现有转移村民40余人,在转移过来后,我们第一时间对村民进行体温测量,对居住的宿舍进行消毒,确保疫情防控工作到位,同时安抚好村民情绪。然后,我们组织志愿者分发食品和物资,确保村民基本的生活保障。”经历一天一夜的保障工作,安置点负责人陈冬冬嗓子已经沙哑。(黄婷靳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