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京津冀PM2.5 10年同比降60%以上


(资料图)

12月15日,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召开“京津冀生态环境联防联建联治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指出,近年来,三地生态环境部门逐步建立完善协同机制,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协同治污,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成效显著。

12月15日,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召开“京津冀生态环境联防联建联治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指出,近年来,三地生态环境部门逐步建立完善协同机制,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协同治污,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成效显著。如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自2021年首次全部步入“30+”阶段后,2022年继续同比下降,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达到60%以上;重污染天数均大幅消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地大气污染防治按下“加速键”。十年间,三地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16.3万余家、三地农村及城镇地区散煤清洁能源改造近1580万户。截至目前,北京市实现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天津市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基本完成清洁能源替代,河北省基本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

2022年,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三地连续第六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共同提升重污染应急精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区域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市完成山区2.1万户居民煤改电、核心区72座燃油锅炉基本清零;天津市平原地区实现散煤基本清零、完成41台3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改造或关停;河北省承德、秦皇岛完成10.98万户居民清洁取暖改造。

京津冀是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区域之一,近年来,三地围绕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十三五”期间,三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比例分别达到26%、23%、25%,均超额完成国家任务目标。

锚定“双碳”目标,三地正多措并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双碳”法规政策体系,积极开展低碳低点。比如,围绕低碳试点工作,北京市从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气候友好型区域、气候投融资等4个方面着力推动开展绿色低碳试点;天津市组织2座建筑、2家企业、2个社区开展第一批低碳示范建设;河北省推动开展4个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试点示范项目。目前,北京市密云区和通州区、河北省保定市均入选国家第一批气候投融资试点。

发布会介绍,进入“十四五”时期,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在巩固现有良好协同机制基础上,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成立了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协调小组,签署了新一轮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向纵深发展。

在巩固完善现有良好协同机制的基础上,2022年,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制定京津冀地区环评会商办法,明确会商的范围、各方责任、程序等,进一步完善区域环评会商机制。推动标准协同,实京津冀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省(市)级、区(市)县各层面密切联系,共同打击交界地区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发布会指出,下一步,三地生态环境部门将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围绕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环境联保联治、联动执法等领域,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迈向更高水平,推动区域协同绿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