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2021年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较上年提高7.7点
据国家统计局12月28日消息,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为138.9,较上年提高7.7点。其中,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是主要支撑力量;开放发展和绿色发展指数提升较快,较上年分别提升19.9和8.5,是推动总指数上升的主要因素。
数据显示,2021年区域创新发展指数为153.0,较上年提高5.5,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提升明显。
从创新投入看,2021年,京津冀区域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3949.1亿元,较上年增长14.6%。区域R&D投入强度达到4.1%,提高0.1个百分点,北京保持在6%以上,继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天津和河北分别为3.7%和1.9%。区域每万常住人口R&D人员全时当量为51.6人年,增长3.2%。
(资料图片)
从创新产出看,截至2021年底,京津冀区域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2.1万件,较上年增长3.2%。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9079.6亿元,增长14.1%。区域每万常住人口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8.2件,增长3.5%;北京稳居第一,为153.5件;河北增长最快,增长22.2%。从创新效率看,区域每亿元R&D经费的专利授权为105.6件,增长10.1%。
2021年区域协调发展指数为141.6,较上年提高2.6。区域间联系更加紧密,要素流动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从区域协调看,随着交通一体化深入推进,三地空间联系日益密切,京津冀区域空间联系强度较上年上升11%。从城乡协调看,区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其中,北京由2020年的2.51:1缩小至2021年的2.45:1,天津由1.86:1缩小至1.84:1,河北由2.26:1缩小至2.19:1。
从要素流动看,三地企业在区域内跨省(市)设立分支机构数量快速增长,2021年为7453家,较上年增长14.1%。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格局积极推进。2021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350.4亿元,较上年增长1.0%,中科院、天津大学、钢铁研究总院等13项京津重大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落地,项目数占河北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总数的1/5。
2021年区域绿色发展指数为153.0,较上年提高8.5,绿色生产、生态环境改善取得积极成效。
从绿色生产看,区域能耗持续下降,2021年京津冀三地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上年分别下降3.1%、5.1%和6.7%,北京能耗最低,河北下降最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逐步扩大,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8%,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从生态环境看,2021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15.6%;区域森林覆盖率为35.5%,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2021年区域开放发展指数为119.3,较上年提高19.9,进出口与利用外资有所恢复。
从对外贸易看,2021年区域货物进出口总额为687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5.5%。其中,北京为4709.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0%;天津为1325.7亿美元,增长24.7%;河北为838.5亿美元,增长30.1%。区域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8.7%,提高4.7个百分点。
从利用外资看,2021年区域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较上年增长9.6%,京津冀三地分别增长7.8%、13.8%和13.4%。
2021年区域共享发展指数为127.6,较上年提高1.8,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和基础设施共建拉动作用明显。
从基本公共服务看,区域人均重点民生领域财政支出持续增加,2021年为7261元/人,较上年增长3.2%;京津冀三地支出之比由2020年2.49:1.60:1缩小至2.47:1.75:1。区域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人,较上年增长9.6%。
从基础设施建设看,三地积极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网络。北京大兴国际机场2021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500万人次。区域公路网更趋完善,高速公路里程密度由2020年的474.6公里/万平方公里提高至2021年的487.5公里/万平方公里。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哈高铁京承段等建成通车,京唐、京滨城际加快建设,区域铁路里程密度由2020年的484.9公里/万平方公里提高至2021年的498.0公里/万平方公里。38条公交线路实现跨市域运营,总里程2700余公里,日均客运量超过27万人次。
从社会保障看,区域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8211万人,较上年增加48万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