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方式日益多样化 让“年味”在传承中创新
【资料图】
一说到过年,就有人怀念儿时记忆中浓浓的年味——丰盛的年夜饭、爆竹声声的除夕夜、合家欢式的春晚等,都成为传统春节文化的重要象征。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以及文化形态的变迁,人们也在探讨和思考:如何让传统年味不至于渐渐淡去?如何在留住传统节日民俗的同时,创新开发出更符合现代人生活实际和精神需求的过年新方式?
近年来,数字化内容与传播技术广泛应用,让新型过年方式不断涌现。比如,各大互联网企业与央视春晚达成战略合作,晚会当天电视、手机、电脑多屏联动,央视主持人定时发放数字拜年红包,让晚会过节氛围更添高潮。又比如,短视频平台往往会在过年期间推出新年定制的全家福、拜年拍摄模版,通过便捷易学的操作界面,让人们只需一键,就可向远方的亲朋好友表达思念或送上祝福。
过去几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生活创造了许多新年俗,让“云上过年”成为现实。与此同时,不少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关注传统年俗文化的传播。近日,快手推出持续一个月的“云上庙会”活动,包含手艺市集、妙趣书场、民俗巡演等板块,分别对应古人逛庙会必备的逛市集、听说书、看社火等环节,公众可以在欢乐的气氛中了解更多传统文化和民俗知识。
显然,年味也好,民俗也罢,都需兼顾传统与创新,方能让不同年龄的人群沉浸其中。随着数字化媒介和内容技术的发展,将这些过节期间的重要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立体化。在前些年创造大量新民俗的同时,今年更注重了对传统民俗的全新包装与演示,让普通人感受到不一样的年味。
庙会是春节期间公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前些年,一些地方的庙会偏重于吃喝、热闹等模式化内容,有的难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呈现形式亟待突破。而“云上庙会”邀请知名历史人文学家讲述年货、拜年、家宴年礼年俗,探讨年终奖、催婚等与年轻人紧密相关的热门话题,形成广泛共鸣;邀请民乐音乐人用民族器乐呈现“年”,带给观众高质量的视听享受;集合众多非遗手艺人,通过不同特色手艺制作不同寓意的兔子工艺品,用充满仪式感的非遗工艺品召唤兔年;接力直播全国多个区域的特色社火,以直播漫游的形式串联出绚丽多彩的社火大宴……
由此可见,短视频、直播、数字社区等各种新技术、新平台在节日期间的创新运用,能够为观众带来“玩、逛、乐、聚、暖”俱全的感受,助力观众找回曾经的记忆,或深入了解更多传统文化民俗的内涵和魅力所在。所有这些努力,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扬打下了更坚实的社会基础。
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延绵至今精神血脉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现代化进程,但文化之根更需精心呵护。数字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兴起,不仅为社会经济带来增量,也在新型文化形态打造、推动节日仪式的传承和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云过年”“云庙会”等新形式突破了原有空间时间的限制,把传统习俗与现代元素以年轻人更易接受的审美方式传播开来,年味因技术和内容的多样化演绎而变得更精彩,更加深入人心。(孙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