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业链进入业绩验证节点 科大讯飞股价翻番未见利润兑现


(相关资料图)

随着半年报业绩预告不断披露,市场热炒的AI产业链上市公司逐步进入业绩验证节点,作为今年AI概念牛股,科大讯飞(002230)股价涨幅超过100%,市值一度接近2000亿元。但从半年业绩预告来看,扣非净利润预告为负与如今的股价大相径庭。市场人士认为,对AI的想象力有些过了。

科大讯飞上半年净利润预降71%-80%

科大讯飞昨夜发布公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5500万元-8000万元,同比下降71%-80%,扣非后净亏损2.7亿元-3.3亿元。

公告显示,公司第二季度的经营扭转了第一季度业绩下滑的不利局面,预计实现营业收入约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10%,环比增长约70%;预计实现毛利约1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7%,环比增长约60%。

对于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公告称,系公司应对美国极限施压,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产业链可控等方面坚定投入的同时,积极抢抓通用人工智能的历史新机遇,加大通用人工智能认知大模型的研发投入。

公告还指出,科大讯飞于2023年5月6日正式发布“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并于6月9日如期升级。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围绕星火大模型,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胡国平也分享了大模型在教育、办公、汽车、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基于核心技术的创新阶跃,星火大模型在多个行业场景实现了从0到1的创新应用。

科大讯飞股价翻番未见利润兑现

今年以来,科大讯飞股价一往无前,市值一度接近2000亿元。长期以来市场人士一直怀疑科大讯飞能否撑得起千亿市值,而正处于AI风口的科大讯飞一次一次“打面”市场。

科大讯飞的核心技术是它的语音识别技术。但这个技术门槛不算高,应用也比较广泛,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尤其是在Siri问世之后,IT巨头们都加快了对智能语音的探索步伐:比如2012年谷歌推出其智能语音助理Google now;2014年,微软推出其第一款个人智能助理cortana;同年,亚马逊推出了智能音箱Echo。在国内,除了一些小型AI企业,百度、阿里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也在做语音识别技术。

国泰君安的一份研报认为,智能语音企业对于技术的初始积累相对于IT巨头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后续研发资源调动的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技术壁垒不能构成抵御IT巨头的核心壁垒。

另外,科大讯飞备受指责的地方在于质量跟不上规模。从收入的质量来看,科大讯飞拿了巨额的政府补助,被著名学者评价“擅长要钱,不擅长赚钱”。拿政府补助,一方面说明了公司的行业地位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办法看到脱水后的实际盈利能力。

同样,“炒股”也是影响科大讯飞利润的重要原因,2022年,持有三人行、寒武纪等金融资产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比2021年少了5.87亿元。

以扣非净利润率和营业收入对比来看,可以发现科大讯飞是会赚钱的,但“增收不增利”。科大讯飞的期间费用率处于较高的水平,尤其是销售费用率,最高达到了21.8%。同时,科大讯飞还被质疑研发开支资本化率过高,修饰了当期的利润。由于前期资本化率过高,能达到50%,形成了更多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不会减少当期利润,却会在以后的年份里摊销,分年度减少利润。

同时科大讯飞在其他赛道的优势也远远比不上教育主赛道。相关的调研报告中,科大讯飞方面将教育业务拆解为:学习机预计贡献100亿元,因材施教贡献100亿元,个性化学习手册贡献50亿元,英语听说及语言学习贡献50亿元。但按照零售值计算,2021年中国智能学习设备市场份额中,科大讯飞只占4%。

而在其他领域,比如汽车领域,即使收入规模还不高,也没有快速增长,2022年上半年和2020年,均出现了下滑,没有明确的趋势,相较于2021年全年收入4.5亿元,2025年百亿目标显得高不可攀;比如翻译机、录音笔等面向办公场景的智能硬件,消费者的群体比较小众,初期可以受益于渗透率的提升,但这类产品复购率低也会限制市场规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