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2021年重点任务:组建石材研究院、引进60个亿元项目、建设滨河新区、推进京九高铁

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以内;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7亿斤以上。这些目标的设定,综合考虑了去年低基数因素和我市增长潜力,既要把去年的损失补回来,还要力争把应有的增长追回来,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围绕以上目标,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增强建设“三城三区”的定力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品牌培育行动,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品牌引领、质量振兴之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深化市校合作,依托菊花、石材产业研究院,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教授回乡”千人计划,引进专家教授100名。放宽人才引进标准,积极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加强城投创新创业园等基地建设,打造集研发、孵化、居住、休闲于一体的科创社区。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汽配产业加快转型。积极融入“武襄十随汽车工业走廊”,推动传统汽配升级,培育发展新能源汽配,打造优质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支持马勒三环、湖北顺达、大帆金属、诚源汽车零部件等企业,加大智能化改造力度,实现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技术换挡。加快镁合金汽车轮毂等项目建设进度,推动汽配产业向运用新材料转型。推动石材产业全链条升级。以建设全国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为目标,推动石材产业绿色化、集约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实现石材产业产值增长15%、税收增长25%。推进石材产业提标、品牌培育、产业赋能三大行动,整合重组2家示范标杆企业,投产尾粉处理企业8家,投产高端石材企业20家,建设石材交易大市场、石材物流园和石材文化小镇,优化石材行业征税方式,组建石材产业研究院,打造“中部·麻城石材”区域公共品牌,以品牌竞争力提升市场占有率。

培育发展新增长点。依托省级高新区平台,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园、应急装备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发挥城投创新创业园孵化器和加速器功能,积极对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招引5—10家产业链配套企业,打造武汉5G产业配套基地。围绕大别山电厂热能综合利用,加大与央企、国企合作,引进优质用热用汽企业,打造热电汽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大对成长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扶持力度,新进规企业10家以上,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隐形冠军4家。

打造经济发展主战场。主攻石材和汽配两大主导产业,依托开发区和石材产业园两大园区,争创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开发区回归本位、聚焦发展、做大规模,规划建设电子信息、汽车配件、地标优品专业园区,力争工业产值增长10%以上。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加快服务设施配套,打造资源要素聚集、服务功能齐全、人才技术汇聚的省级高新区。坚定石材产业园争创国家石材绿色发展示范园的目标定位,持续完善降尘降噪、污水处理等科技治污设施,加强园区道路建设和管理,推进数字矿山、智慧园区建设,打造功能完善、产业链完整的中部石材城。

二、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积蓄建设“三城三区”的动力

充分挖掘消费潜力。活跃线下市场。鼓励麻城广场、文化小镇等城市综合体和商贸步行街差异化发展,提供个性化消费。推出“麻城味道”美食街,规范发展“夜市经济”,打造特色化、专业化集市。拓展线上消费。加大线上品牌宣传力度,打造福菊、老米酒等地标爆款产品20个以上。发展“网红经济”,培育网红带货人才100名。壮大仓储物流。整合现有快递物流资源,重点培育1—2家行业标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规划建设“云仓基地”。实施国家电商进农村升级版项目,推进乡镇仓储物流中心全覆盖,推动农村快递物流降本提效。提升文旅产业。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以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为契机,以龟峰山5A景区创建为龙头,推动全市旅游资源统筹整合、景区错位互补发展。发掘特色文化资源,围绕赏花、避暑、品菊、吊锅四季旅游主题,支持浮桥河、五脑山、狮子峰等景区开发新产品,推广茯苓窝、长岭关、齐家山居、古孝感乡都等乡村游模式,打造一批“网红打卡地”。

千方百计拉动投资。抢抓公共卫生补短板政策、中央及省“十四五”规划编制、“两新一重”投资等重大机遇“窗口期”,精准对接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聚焦交通、水利、城乡建设、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等传统领域,以及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新能源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支持,力争向上争取各类资金增长20%以上。全力服务沪渝蓉高铁建设,积极推进京九高铁前期工作,加快建设石材货运铁路,谋划建设高铁小镇。做实项目通报、调度、拉练、服务等环节,实行重点项目“一月一调度”、招商项目“双月一移交”、签约项目“一季一开工”。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围绕智能制造、菊花精深加工、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及文体康养、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细分领域,开展商会招商、乡情招商、驻点招商,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0个,到位资金增长6%以上,产业链项目占比达到60%以上。紧盯武汉城市圈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重点产业和产业转移,探索建立“沿海总部+本地基地”“武汉研发+麻城转化”等产业合作体系。落实招商项目预审制度,严格亩均税收、投资强度、能耗、地耗、环保、安全等约束指标。加大招商考核力度,提高工业项目、大项目的考核权重,实行硬账硬结。

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建设“三城三区”的活力

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落细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省优化营商环境“30条”,以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为抓手,推动营商环境系统性优化。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规范中介市场,提升中介服务质效,切实压缩中介服务时长。强化金融服务,增加首次贷、信用贷和无还本续贷,力争民营企业贷款增长10%以上。建立跨部门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履约审计,对重合同、守信用的企业,要有求必应,旗帜鲜明予以支持。谁为难企业,我们就为难谁!谁跟企业家过不去,我们就跟谁过不去!

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方法、作风,撬动各领域改革,推动“最多跑一次”向“不见面审批”拓展,向公共服务领域延伸。持续推行“四减四办”(6)“一事联办”。扩大“证照分离”改革成果,探索更多审批事项实行“先证后核”“告知承诺”制。深化“联合验收”“先建后验”改革,加强区域性统一评价结果运用,推动“标准地”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镇村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群众办事便利度。

深化其他领域改革。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引领、过桥纾困作用,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推行规上企业绩效评估管理机制,探索设立企业创新基金、龙头企业培育基金、中小企业成长基金、小微企业孵化基金等产业引导基金,用阳光规范的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预算安排与绩效评价挂钩机制,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支持城发集团和旅投、能投围绕市场定位做优资产、做大规模。开展低效闲置用地清理,依法处置僵尸企业15家,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推进矿产资源国有化经营。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掘建设“三城三区”的潜力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易地搬迁后扶力度,增强农村低收入人群发展内生动力。对“四类重点人群”(7),以及因突发意外导致严重困难人员,开展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监管,确保持续发挥作用。摆脱贫困不是终点,我们要始终保持攻坚姿态,扶上马送一程,真正让富民产业火起来,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实施地标优品工程为抓手,围绕打造“一县一品”,坚持特色发展、板块发展,坚定发展“花经济”,重点推动菊花产业提升价值链。建立健全“福菊”品牌标准体系,打造特色鲜明、互认共享的区域公共品牌。积极发展万寿菊,确保菊花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加大菊花新产品研发和转化力度,打造受市场青睐的菊花产品20款以上。加大“福菊宴”示范推广力度,精心筹办全国美食地标城市高峰论坛、第十届菊花文化旅游节和全国精品菊花展。积极发展“菊花+大健康”产业,推进福菊载入《药典》取得实质性进展。围绕打造“一业一品”,巩固麻城茶油、麻城辣椒、龟山岩绿、木子店老米酒、夫子河鱼面、盐田河板栗、铁门大米、阎河藕等传统优势产业品牌,培育大别山精品食用菌产业。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坚持用融合发展的理念抓农业,建基地、强龙头、树品牌。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确保主要粮食供应稳定。出台个性化支持政策,支持凤凰白云山、大自然菊业、九州通药业、鸿宇农业、金兰农业等企业发展壮大,招引3—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培育省级、市级龙头企业5家,力争大幅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新发展专业合作社100家,力争家庭农场突破200家。健全农技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标准化水平。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打造一批示范镇、生态镇。依托黄土岗菊园和福田河菊花小镇建设,打造百里菊花风景画廊。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6个样板村、17个示范村和72个整治村创建任务。稳步推进交通突破性发展三年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推行城乡公交运营一体化。加大农村危旧房排查改造力度,进一步规范农房建设秩序。推进46座新出险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选树一批能人回乡典型,带动和培育百名农村土专家、百名农业经纪人。健全乡村治理工作体系,发挥“一约两会”(8)作用,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充分运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和股商合作,完善经营主体、村集体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切实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拓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加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

五、打造生态宜居麻城,彰显建设“三城三区”的魅力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突出精准、科学和依法治污,标本兼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和“雷霆行动”。加强大气污染管控,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建成河东污水处理厂,推动19座城乡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启动老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开展举水、巴水综合治理,确保国、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确保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持续实施“清废行动”,推动土壤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以创建全省“两山”示范县、生态文明示范市为目标,高质量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序推进重点村镇空间规划编制,落实“三线一单”(9),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对新型建材、汽配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推进清洁生产。推行林长制,开展城乡绿化和生态廊道建设,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争创省级森林城市。完成官塘环保发电项目建设,建成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试点建设垃圾分类示范村镇。提倡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加快形成健康文明、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

加快城市有机更新。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合理规划和推进“两河四岸”滨河新城建设,完成文体中心主场馆建设,完成城市综合展览馆装修布展。基本完成护城河综合整治,打造沿河景观带。启动建设金桥公园,合理布局街头游园、口袋公园,增加城市绿量。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统筹城市道路更新改造,完成金桥大道延伸线、湖广大道南延、许家凉亭路、金瑞路等道路建改任务,启动建设示范路二期、金盛路、金昌路、金隆路、沪蓉大道中段和将军路北延,改造提升进士路、青年路、朝圣路。规划建设集贸市场2个,探索建设共享停车场。完成36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启动11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金桥水厂二期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区供水管网。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倡导“五共”理念,持续打好城管大会战。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建设。提升交通管理能力,倡导文明出行,切实缓解城区拥堵。推进“幸福家园”示范创建,加强物业服务监管,打造一批文明和谐小区。

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凝聚建设“三城三区”的合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扩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覆盖范围,激发“双创”积极性。强化社保扩面征缴,实现应保尽保。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健全医保待遇、资金兑付、基金管理机制。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完善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推动生态殡葬改革,完成殡仪馆改扩建。做好关键时点、困难人群基本生活保障,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全面落实退役军人优抚政策,完善管理服务体系,支持创业就业。

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教育强市三年行动,增加教育预算,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引进各类教师280名。按省级示范高中标准,建成麻城中学并如期开学。加快建设实验三小及附属幼儿园。启动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提升职业技能教育水平,培育菊花、石材、汽配等产业技能人才200人以上。推动新建1200户以上小区普惠性幼儿园全覆盖。夯实基层文化服务阵地,创新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活动,提高“三馆一站”(10)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着力建设健康麻城。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境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入麻人员管控,扎实做好冷链物品领域防控,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确保疫情不反弹。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供应,加强应急演练,提升群防群控意识和能力。推进市医院与市外知名医院组建医联体,与乡镇医院搭建紧密型医共体。全面建成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推行分级诊疗,有序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开展新全民健身运动,建设一批全民健身示范点。

加快市域治理现代化步伐。在城市社区推行“大党委+大综治”模式,在农村地区推行“乡村联片治理”模式,加快网格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和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一体化运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打造“枫桥经验”麻城版。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和“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健全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坚决守住安全底线。

关键词: 麻城石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