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生殖再提进医保,解决生娃难还有多少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燕


(相关资料图)

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迎来新进展。

近日,在答复有关建议将不孕不育治疗纳入免费医疗的提案时,国家医保局表示,将逐步把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并鼓励中医医院开设优生优育门诊,提供不孕不育诊疗服务。

对比3年前,面对辅助生殖是否能进医保同一问题,国家医保局彼时的答复则是目前尚不具备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条件。

“180度反转”的背后,是日趋严峻的人口形势和逐年上升的不孕不育发生率。在生育意愿持续走低的当下,解决“生育难”能否成为刺激人口增长的突破口?

每6~8对夫妇中就有1对遭遇不孕不育,生娃难催生了千亿级市场

在中国,不孕不育患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中国人口协会此前发布的《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显示,中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患者超过4000万,占育龄人口的12.5%~15%。这意味着,每6~8对夫妇中就有1对遭遇不孕不育问题。

所谓辅助生殖,是指采用医疗辅助手段使不育夫妇妊娠的技术,包括促排卵、改善精子活力、人工授精(AI)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及其衍生技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曾表示,目前,我国已经成为辅助生殖技术实施量最大和水平最先进的国家之一,每年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总周期数超过100万。

对于患有不孕不育的夫妇来说,动辄数万元的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价格无疑是阻碍他们治疗可及的一大障碍。据记者调查了解,以几个常见的辅助生殖方式为例:促排卵每个周期的药物费用和检查费用在3000元左右;人工授精每周期的费用则在5000元左右;试管婴儿的价格则从3万元到10万元不等,第一代最便宜,第三代最贵,如果第一个周期未受孕成功,费用则会相应增加。

根据《中国高龄不孕女性辅助生殖临床实践指南》测算,女性在35岁及以下时,平均需要3个治疗周期才能成功活产,35岁以上的女性则需要更长周期。这意味着育龄女性成功活产一次至少需要花费10万元,甚至更多的费用。

高昂的自费压力使得一些不孕不育患者对辅助生殖望而却步,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0年中国不孕率16.9%,而辅助生殖渗透率仅7.9%,远低于美国的31.2%。

在业内看来,尽管辅助生殖并不能完全解决“不孕不育”的问题,但对于正当育龄且有强烈生育意愿的群体来说,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可以有效缓解需通过技术手段备孕家庭的经济压力,“让想生的能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口出生率提高。

而在这背后的隐忧,正是已经开启负增长的中国人口——根据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最新披露的人口数据:去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低于全年1041万的死亡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0.60‰,全国人口141175万人,较上年减少85万人。

不孕不育催生了辅助生殖医疗服务需求,也让辅助生殖市场的热度持续升温。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辅助生殖市场规模约为330亿元,同比增长13.40%。市场研究机构未来智库在发布的报告中预计,中国辅助生殖市场未来5年的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4.5%。

国金证券认为,若未来部分地区逐步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国内辅助生殖行业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从受益方向来看,下游医疗服务提供商有望受益;上游辅助生殖用药及生殖相关检测标的将进一步加速本土化。

中信证券指出,辅助生殖技术将逐步纳入医保范围,行业再迎政策利好。鼓励中医医院开设优生优育门诊,妇幼领域中医药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国辅助生殖行业渗透率有望提升,长期成长空间可期。技术应用持续规范,利好高质量民营机构发展。

在经历了三次未知原因胎停育后,一名接受辅助生殖治疗患者两周内的保胎用药。 受访者供图

纳入医保“破冰”实属不易,真正落地还有哪些挑战?

“辅助生殖进医保的问题比较复杂,首先要涉及到医保结余的问题。”地方医保局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直言,其次,对于医院来说,也会出现医保份额“盘子”不够的情况,势必为别的科室带来控费压力。

事实上,有关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话题争论已久。2021年,国家医保局首次公开提到,将指导各地,立足“保基本”的定位,在科学测算,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逐步把医保能承担的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费用可控的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去年2月,北京曾率先打响解决“生娃难、生娃贵”的第一枪。根据北京市当时发布的《关于规范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对体外受精、胚胎培养等53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进行统一定价,并将其中16个项目纳入甲类医保(仅限门诊)。遗憾的是,这项原本计划在去年3月16日落地的通知很快就被暂缓执行了。北京之外,湖南、江苏、浙江、四川等地也曾在去年表示,将逐步探索将医保能承担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022年8月16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1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完善生育保险等相关社会保险制度,《意见》明确表示,指导地方综合考虑医保(含生育保险)基金可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

尽管有关政策利好的消息不断,但对于有着强烈需求的备孕家庭来说,辅助生殖进医保落地的速度还是有些太慢了。尤其是一些正当育龄的夫妇,一旦错过最佳生育年龄,即使是技术再进步,也很难百分百挽救因年龄改变带来的“生育困境”。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地对于辅助生殖医疗报销仍然处于“一刀切”的状态。不仅一些明确的辅助生殖技术,如宫腔内人工授精术、胚胎移植术等均不属于医保报销范围,就连譬如B超检查、抽血化验等常规检查以及一些明确已经列入医保支付范围的生育支持药物,如果患者的诊断证明上写明为“原发性/继发性不孕不育”,也无法通过医保进行报销。

在上述医保局人士看来,相比起门槛较高的辅助生殖技术项目,仅需要常规治疗的医疗项目如费用高昂的试管婴儿,促排卵、提升精子活力等,更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必要性。“在临床上,接近80%的患者可以通过常规治疗就达到生育的目的,并不一定需要做试管。”该人士同时提出,辅助生殖纳入医保还应该设定一定的准入门槛,只有医学认定为“不孕不育”的患者才可以进行医保报销。

“很多人对试管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试管婴儿经过挑选一定更聪明,或者可以一次性解决双胎甚至多胎的需求,甚至有健康的人群为‘图省事’来做试管。如何明确哪些人可以报销,哪些人不可以,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该人士说。

责编 | 郭霁瑶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关键词: 辅助生殖技术 不孕不育 医保报销 试管婴儿 不孕不育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