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电,六小豪门进军光伏制造的路数与野望!

2023年1月1日,国电投新能源5GW HJT光伏电池及组件一期开工,拉开了“五大发电,六小豪门”进入光伏制造端的序幕。

五大发电、六小豪门,是我国电力装机的主力军。五大发电有中国华能、中国华电、国家电投、中国大唐和国家能源集团,六小豪门有中核集团、中国广核集团、三峡集团、中节能、华润电力和国投电力。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约为25.1亿千瓦。而到2021年底,五大发电、六小豪门的电力装机容量合计为13.2526亿千瓦(国能投27086、华能20592、国电投19544、华电17872、大唐16006、三峡10910、中广核6800、华润电力4800、中核3850、国投电力3622、中节能1444),占比超过半壁江山。


(资料图片)

2014年,我国制订了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此后,我国于2020年提出实施30.60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求到2030年风电、光伏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占比达25%的目标。能源转型升级战略的深入,加快了“五大发电,六小豪门”发展新能源的步伐。

2020-2021年,五大发电,六小豪门合计抛出了超6亿千瓦的新能源装机规划,具体是国家电投50GW、 国能投70-80GW、华能80GW+、华电75 GW、大唐50 GW、(预估),三峡70-80 GW、中广核20 GW、华润40 GW、中节能 20 GW、中核15--25 GW(光伏)。

此后,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俄乌地缘争端引发全球商品价格大涨,光伏全产业链价格上涨,提高了下游电力央企的初始投资成本,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终端的装机需求,其中地面电站受到的冲击最大。2021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5488万千瓦,户用光伏新增装机2159万千瓦,占比39.34%。这凸显了光伏涨价潮下,电力央企作为终端投资商的尴尬。

出于保证组件更应,能以更低的成本拿货,中国华能等电力央企开始寻求与上游的组件厂商建立合作,战略触角延伸到了制造端。

自建模式:国电投、中节能

目前,五大发电,六小豪门进入光伏制造端主要分为自建和合建两种方式。自建模式以国家电投和中节能为代表,采取合建模式的央企有中国华能、华润电力、三峡集团和中核集团。

1、国家电投

国家电投是全球最大的光伏企业,进入光伏发电行业比较早,旗下黄河水电业务遍及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支架等,拥有着多年的光伏电站开发经验,同时也具备深厚的技术沉淀。

官网显示,到2017年,国家电投在青海和西安拥有40万千瓦电池、30万千瓦光伏组件生产线,在青海西宁有多晶硅产能达2500吨/年。这个量级的产能根本无法满足其每年接近10GW的光伏装机需求。

国家电投龙港5GW HJT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投产后,可部分减少对外采购组件量,但在不继续扩大组件产能情况下,其组件来源还是更多依赖于外采。

2、中节能

中节能集团旗下中节能太阳能已拥有1.5GW光伏高效电池产能和2GW高效组件产能。2022年7月,中节能太阳能表示,到2025年末要实现20GW的光伏装机量。可见,现在2GW的年产能也无法满足其对组件的需求,至少有一半的组件要依赖外采。

3、中国华电:

2022年3月31日,华电洪湖光伏发电暨光伏装备制造项目落户湖北洪湖市,该项目总计投资50亿元,除光伏电站项目之外,包括配套建设的光伏发电装备制造项目包含年产10万米光伏电缆项目和光伏箱变逆变一体机和光伏支架等产业项目。

2022年5月19日,中国华电集团与洪湖市、监利市合作的华电集团荆州新能源及光伏组件智能装备制造基地项目落户荆州,该项目总投资182.1亿元,为国内最大光伏组件智能装备制造基地。不过,该项目的组件产能规划并未披露。

合建模式:华能、华润、三峡等

1、中国华能

中国华能作为电站终端投资商,目前并没有投产的组件生产线,其一直通过战略入股合建的模式,补齐供应链。2021年11月,华能江苏曾与海源复材达成协议,计划投资105亿元在扬州建设10GW电池、10GW组件项目。可一年过去了,海源复材扬州项目也没有开工消息。

2022年5月18日,华能旗下华能水电(600025)与华晟新能源达成合作,共同在大理投资建设5GW高效HJT光伏电池和组件项目。当年9月16日,大理一期2.5GW电池及组件项目开工。这意味着2023年年中,华能将与华晟新能源拥有2.5GW产能。

同时,中国华能旗下华能新能源还战略入股“水牛奶巨头”皇氏集团的10GW光伏组件项目。2022年8月28日,皇氏集团合浦县一期3GW组件项目已经动工,将于2023年上半年投产。另外,中国华能旗下华能广西与皇氏集团还在加快推进5GW光伏基地项目的落地。按照约定,皇氏农光负责建设光伏电站,中国华能收购并持有电站。

总体看,2023年,中国华能将有5.5GW的参股组件项目投产,其对组件的需求可获得部分满足,但需要外采规模可观的组件。

2、华润电力

华润电力是在HJT电池和组件投入力度比较大的企业,计划投资110亿元在舟山建设24条 500MW 二代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生产装备线和24条500MW电池组件封装生产线,该项目分为四期建设,平均每期为3GW电池和3GW组件。2021年8月13日,一期项目开工,预计2022年投产。华润电力、舟山海投和爱康科技分别持股40%、40%和20%。

3、三峡集团

相比于前述电力央企,三峡集团对电池、组件的更为“凶猛”。在组件领域,三峡集团同时投资了刘勇的一道新能和南存辉的正泰太阳能,还投资了南存辉的正泰安能,布局光伏电站运营商。三峡集团助力下,一道新能凭借4117MW的骄人成绩,位列央国企组件供应商第4位,成功跻身新一线组件品牌之首。

据一道新能介绍,到2022年底,公司将形成建成20GW高效电池和20GW高效组件产能。三峡集团作为一道新能股东之一,预计将会更多从关联方采购组件。

4、中核集团

中核集团旗下中核汇能选择了与英利集团合作。2022年7月16日,同心(中核)清洁能源产业园英利能源年产2GW高效光伏组件智能制造项目投产。

5、中广核

2022年4月28日,中广核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落户浙江温州。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00亿元,拟开发建设海上风电、抽水蓄能、光伏、陆上风电、制氢和储能等新能源项目。拟引进海上风电产业链、高效能光伏组件制造和智能光伏支架、储能与动力电池生产、氢能等关联产业。不过,中广核并未就组件产能做出规划。

6、国投电力

2022年11月11日,金阳新能源(宝峰时尚)全资附属公司金阳香港、尚义源恒电力及国投电力订立投资合作协议,以成立异质结项目合营公司。初期规划异质结高效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年产能为1.5吉瓦。

7、国能投

五大发电集团之中,原中国国电集团是较早进入光伏制造端的电力央企。中国国电下属的国电科环于2010年4月29日设立全资子公司国电光伏,在江苏建立了覆盖棒铸锭、硅片、电池片和电池组件的产业链。

但国电光伏由于技术和市场经验不足,非但未能给国电科环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反而成为“累赘”。

后来,国电科环决定“刮骨疗毒”,停止国电光伏的全部生产及研发活动,而终止光伏业务的减值造成的亏损达到47.44亿元。2016年5月,中环股份以发行股份方式对价6.44亿元收购了国电光伏90%股权。

中环股份之所以会接盘,主要是看中了国电光伏的高效HIT电池线。现如今,随着HJT的大热,TCL中环的投资获得了回报。国电科环也不亏,拿到了8376.47万股TCL中环股份,还持有国电光伏10%股份。按照TCL中环近40元的股价,国电科环现持有的4225万股市值约为16亿元。

“国、民共进”

光伏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周期产业,对政策和市场都有高度的敏感性。国电光伏“折戟”,说明担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国企,并不适合光伏的高风险性,而决策机制审核多,过程冗长的管理体系并不适合进入制造端。

所以,我们看到除了本身拥有技术和市场沉淀的国电投新能源和中节能太阳能选择自建模式进入制造端外,多数的央企都以战略入股、合建的模式进入,这样可以对冲一定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国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的压舱石角色也注定其不会全面进入制造端。能源保供、促投资、扩内需、稳增长等是央企的职责所系,大举进入光伏制造端改写产业链格局,造成全行业的混乱,这符合国家的利益,也与国企的定位不符。

总体上看,国企进入光伏制造端,目的更多是为了实现组件的保供,进而完成能源保供大任。如今,随着光伏市场供应紧平衡的格局得缓和,全产业链降价,电池片、组件的供应形势状况大为缓解,国企特别是央企进入制造端的意愿则会进一步下降。因此,国企进入光伏制造端不是“狼”来了,也不是进来“摘桃子”,适当通过自建、战投模式进入制造端,充分加强国企、民企在产品、技术和资源的交流互动,更有利于发挥“国、民共进”模式的优势,形成 “1+1大于2”的市场效应。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关键词: 中国华能 华润电力 国电科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