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讯息:硅料深V反弹50%!一个月前的预测蒙对后,接下来会怎么走?
硅料,还能反弹多久?赶碳号一个月前,对今年硅料价格曾大胆预测,目前看暂时蒙对了。那么,在今年剩下来的时间中,硅料怎么走?
过去近一个月来,多晶硅价格持续反弹,反弹幅度已经超出市场心理预期。
(相关资料图)
以单晶复投料为例,根据安泰科发布的数据,已经从1月11日12.5万元/吨的最低价,反弹至2月8日24.9万元的最高价,区间绝对最大涨幅近100%。看均价可能更为科学合理,在过去不到一个月中——中间还隔了一个春节,实际上也就是三周时间,单晶复投料均价从16.16万/吨涨到了24.23万/吨,涨幅达到惊人的50%!当然,硅片、电池的反弹幅度也同样惊人。只有组件,你们想折腾就折腾吧,我自岿然不动。
现在回头看,过去的一个月,更像是硅料、硅片上下游之间一次精彩的博弈:
硅料端,二线硅料企业特别是一些新玩家,现货价格绷不住了,但不足以决定市场走向,头部企业即使库存增加,降价意愿也不强烈。即使跌价,也是有价无市,成交冷淡。而在头部硅料企业看来,可能认为现在至少还不是跌价的时候。
硅片端,虽然行业门槛也不低,但去年的扩产比硅料还猛,库存急剧增加背景下,两巨头默契地轮番降价,既是自身凭借成本优势的降库存需要,也是在不太影响年度业绩情况下对硅料的一次“做空”,更是对二线硅片企业的联手打压。
现在的结果都看到了,随着硅片库存出清,新年开工下游产能利用率释放,跟随硅料的涨价,自然是及时而且迅猛的。
当然,这应该还不是终章。多年以来,光伏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博弈从来没有停止过。现在还留在场上的,真的都是高手。
硅料,有点出人意料的反弹
回顾硅料价格走势,从去年12月出现拐点,到春节前的1月11日触底,再经历一个月的持续反弹,走势凌厉,曲线陡峭。
估计在一个多月前还在看空唱衰硅料,说硅料价格断崖下跌、价格雪崩的人们,现在有些大跌眼镜。
实际上,硅料、硅片上下之游从春节前一个多月到现在这段时间,博弈得很激烈。据说,地处西北的某硅料龙头曾强势放言,一分钱都不会降,哪怕增加库存。这种狠话其实听听就可以了,行业集中度和市场供需决定中短期的价格。
在分析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安泰科从1月4日至2月8日,期间五次公布的硅料价格信息。
2023年第一周:
2023年第二周:
2023年第三周:
2023年第五周:
2023年第六周:
去年硅料涨幅惊人。
以至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在2022年8月31日最后一次公布多晶硅价格之后,在9月8日发文,不再公布价格。
硅料涨价涨到行业协会压力过大,以至于暂停公布数据的,这样的场景并不多见。不过从行业健康发展角度,完全能够理解。
预测,是一件多难的事
2022年的拥硅为王,在未来的岁月中,如果行业不出大的意外,应该是硅料国产化以后的历史天花板了。
看一个问题,选择多长的时间周期,感受会完全不同。
回溯硅料历史,2022年的拥硅为王,其实连硅料价格的半山腰都算不上,只能算在山脚下。硅料真正的天际线,是发生在2008年,最高涨到过500美元/公斤,按当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将近3500元/公斤。当然,硅料也能在2009年一年中直接跌掉90%,到50美元/公斤。就像股民讨论当年的老八股一样,这些数字只是一个数字,没有意义,只能说明行业曾经何其疯狂。
硅料价格反弹至此,接下来会怎么走呢?其实没人能完全看得清,但一些通用的逻辑和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可以参考的。
自去年12月硅料出现价格拐点以来,一时间市场中认为硅价会断崖、雪崩的大有人在。元旦过后,1月3日,赶碳号顶着压力,根据个人观察和部分市场人士的分析,斗胆写了一篇文章《硅料将断崖式下跌?这可能只是你的想象!》。
当时并无太大把握,事实上从1月3日到1月11日,硅料价格每天都在下探,有些打脸,笔者甚至有些怀疑:硅料真的出现断崖、雪崩了。
未来,光伏、储能从制造环节到应用环节,行业增长的确定性是可知的,但究竟增长多少,是比较难预测的。就像,无论是光伏制造业,还是电化学储能制造业,从各家企业的投资规划看,产能过剩几乎都是肉眼可见的,但究竟过剩到什么程度,很难判断。
比如,谁能够真正预测2023年的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呢?当影响一件事的变量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件事的最终结果的不确定性,并不能通过简单计算得出。决定光伏装机容量的因素太多了。
哪怕是预测硅料产能过剩,虽然简单一些,也是一件很难做到绝对准确的事。因为,市场参与主体的决策是随时变化的,有些硅料项目,至少目前还停留在PPT阶段。根据有限的公开信息,能够做到模糊正确,其实已经很不容易。
还有谁,能够比企业家更了解企业、更了解市场呢?
还有谁,能比企业家对于自己的企业更负责、对于市场温度和风险感知更灵敏呢?
工业硅巨头合盛硅业除大举进军硅料外,近日其在新疆的年产150万吨光伏玻璃项目获批。硅料还只是刚刚过剩,光伏玻璃却已经至少“卷”了两年了。和硅料很像,光伏玻璃的生产周期、产能建设及爬坡期长,产线启停成本高,行业也极易出现供需错配。但就是这种从表面看上去并不是机会的机会,一向有着浙商的精明、在高耗能、严审批的工业硅领域打拼多年的罗立国,却一头扎进去了。
举上面这样一个例子,是表达一种观点:我们从表面、外部无法理解的企业决策行为,绝大多数时候只是因为——我们真没看懂。包括通威进组件、扩硅料的逻辑可能类似。
(图片来源:veer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