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消息丨光伏价格为何“起伏难料”?

光伏行业“价格传奇”频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价格起伏较大,难以预料,近年尤甚,最近产业链价格波动更是剧烈频繁,个性十足,产业内尚且拿捏不定,外部机构更是一头雾水。

底层原因是什么?

底层商业逻辑

近日,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博士在《光伏T时代的D硅料》演讲中戏言:

“在市场规律作用下,去年12月开始,6周内,硅料价格由每公斤300元下降到120元,硅料从80%毛利润率的珠穆朗玛峰海拔下降到50%毛利率的拉萨海拔。但好景不长!转瞬间硅料价格翻番,跳涨到每公斤230元,又来到了海拔6千米的珠峰大本营,似乎在蓄势从北坡重回珠峰之巅!这就不知道是什么道了。”

光伏行业到底暗藏什么“道”呢?

归根到底,还是定价标准多元、复杂,价格弹性较大,定价空间较宽,进而导致价格表现太过“活跃”,起伏较大,难以预测。

一般而言,制造企业的定价标准较多,这在光伏行业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典型的定价标准,至上而下分别为:

合理毛利平衡点A:也就是企业维持正常运转并保证合理净利润率或者净资产收益率的毛利率水平,不同环节或不同企业会有差别,超过A就具有超额利润,超过幅度取决于供需平衡情况,近年硅料环节的定价就远远大于A。

盈亏平衡点B:这个比较常见,可以理解为毛利率为0的平衡点,B小于A,此前电池片和组件环节一度处于B和A之间,导致个别企业整体亏损。

经营现金流平衡点C:就是常说的亏利润,不亏现金流,主要是折旧等资本支出造成的影响,C小于B,资本支出越大,C与B之间的差距越大,反之差距越小,比如电池片环节的资本支出比组件环节的资本支出更大,C与B之间的差距也越大。

资本现金流平衡点D:类似“烧钱模式”,利用外部资本投入来补贴经营亏损,包括政府补贴、转移支付等,D小于C,融资能力越强,D值可以越小,这个在新势力当中比较典型或者为了抢市场份额开展价格战,有点“比惨”的意思。

综上可见,企业定价至少有A、B、C、D四个决策平衡点,企业处于不同环节、不同议价环境、不同时点时,通过产业链博弈会形成一个定价,高可以远高于A,低可以低于D,但多数企业正常情况下在A附近。

以颇受争议的硅料为例,近期定价远远高于A点,硅料上市公司毛利率超过70%(对比2019年毛利率约30%),以至于可以在大于A的广阔空间里从容定价,如同平原上的野马,恣意狂奔,游刃有余,自然难以预料路径,去年11月底的高点30万元/吨以上,到今年1月初的低点12万元/吨左右,最近又回到24万元/吨左右,“过山车式”的价格曲线。

相比而言,近年电池片和组件企业的定价空间主要在A与B之间波动,定价区间相对窄一些,比较被动,回归合理毛利率平衡点A一直是热门话题。

所以,不同环节、不同个体在不同时点的议价能力不同,定价空间有宽有窄,有的从容,有的被动,个体表现又互为影响,最终导致整个系统倾向于复杂,难以预测。

经营杠杆放大

经营杠杆,是价格“起伏难料”的一个重要放大因素。

资本支出、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交付周期、长单协议等等,都是经营杠杆的常见方式,依据不同的融资能力和资金成本,经营杠杆可以对业务及定价产生影响。

其中,资本支出尤为显著,这主要表现在B与C之间的宽度。资本支出越大,B与C之间的差距越大;资本支出越小,B与C之间的差距越小。

在竞争惨烈的时候,如果要利润,定价倾向于B;如果宁愿牺牲利润,只是不亏现金流,则定价倾向于C。

由于光伏行业普遍资本支出较大,尤其是上游的硅料、硅片和电池片环节,这就导致B与C之间的跨度较大,经营杠杆的放大效应更加突出;相对而言,组件环节B与C之间的跨度较小,经营杠杆的放大效应更弱,定价主动权较小。

经营杠杆的大小,也反映了价格波动的潜在幅度。经营杠杆越大,定价区间越宽,企业在定价时候的弹性空间更大,报价差异也可能越大。

资本推波助澜

资本推波助澜,是价格“起伏难料”的另一个放大因素。

这主要表现在C与D之间的宽度。融资能力越强,C与D之间的差距越大;融资能力越弱,C与D之间的差距越大。

换言之,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外部融资能力,那么D是不存在的。

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烧钱模式”下,无法用成本模型来理解其定价原则,因为不是靠成本定价,而是靠资本来定价。

“烧钱模式”在光伏行业并不陌生,新技术迭代、新势力崛起或者牺牲利润抢占市场份额,这个时候往往都靠资本来驱动。

资本助力越大,对价格体系的影响也就越明显。

成本隐性转嫁

成本转嫁,则是价格“起伏难料”的一个隐性因素。

近年,国内地方政府深度参与产业发展,给予土地、厂房、设备等方面的投资支持,以及税收等方面的补贴,直接或间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导致各家企业的成本结构不同,也成为定价太过“灵活”的重要表现。

此外,由于光伏行业的特殊性,目前光伏电站项目具有稀缺性,地方政府纷纷要求“产业配套”,光伏企业在电站开发或投资过程中配套光伏项目,类似A处赚钱,B处埋单,制造端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制造成本。

这个现象如今越来越突出,也成为目前制造端竞争的重要干扰因素,未来制造端价格可能越来越低,而需要从电站开发或投资端来获取收益补偿,“0元购机”也不是不可能。

成本转嫁,就像一个定价的黑盒子,看不见摸不透,这也成为定价系统难以预测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看到不同环节、不同企业至少面临A、B、C、D四个定价平衡点,而近年最上游硅料环节的定价又在A以上广阔范围恣意游走,同时在经营杠杆和资本杠杆的放大作用下,B、C、D之间的宽度也较大,定价具备弹性基础,加之上游往下游环环相扣,上下游层层传导,个体互相影响,最终导致光伏价格体系多元、复杂、非线性,起伏较大,难以预测。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关键词: 融资能力 放大效应 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