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速讯:光伏产业链巨变!2023谁会“狂飙”?
光伏行业最近消息不断,上游降价,下游新技术出现。
从光伏发电行业上游来看,2022年底以来,多晶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价格均呈大幅下降趋势。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本周以来,各企业硅料成交价格区间略有分化,单晶复投料大部分订单价格在24.0-24.8万元/吨,其余订单价格在22.2-23.2万元/吨。此次降价,仅仅是未来一年甚至数年大变化的起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年,在光伏降价大背景下,产业里必将出现惨烈的竞争与洗牌,这无疑也是光伏走向主力能源的激烈竞争阶段。
被视为光伏下一个变量的钙钛矿电池,在二级市场风光无限。因宣布切入钙钛矿赛道,从事汽车零部件业务的奥联电子,39个交易日股价翻2倍之多。但最近,这份公告信息却惨遭“打假”,钙钛矿、异质结...种种“新技术”真的更厉害吗?
光伏的本质及现状
太阳能发电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光—热—电,另一种是光—电。光伏发电属于后者,是指利用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光生伏特原理,把太阳的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方式。
太阳能热发电的缺点是效率很低,而成本又高。相比之下,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基本装置就是太阳能电池,是一个半导体光电二极管,当太阳光照到光电二极管上时,光电二极管就会把太阳的光能变成电能,产生电流。
当许多个电池串联或并联起来,就可以成为有比较大输出功率的太阳能电池方阵。只要太阳在,电池寿命够长,就能一直有电。
由此也能看出光伏发电的一些优点:
1、经济节能:一般自发自用,多余电力可通过国家电网卖给供电公司,不足时由电网供电,从此节约电费还能拿补贴。
2、隔热降温:在夏天可以隔热降温3-6度,冬天可以减少热传递。
3、绿色环保: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发电过程中,没有噪音,也不会存在光污染,不存在辐射,是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零污染的静态发电。
产业链利润转变
光伏产业制造端由硅产业链、辅材及配套环节构成。
光伏制造端核心关注要素是需求供给规模(含政策)、价格变动和技术迭代。
从需求供给来看:
2008-2018年,光伏行业由政策决定需求,硅料环节供大于求导致近10年残酷竞争,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新技术出现,拉动成本快速下降。
2020年以来,光伏需求回升→硅料产能瓶颈决定组件供给→硅料环节留存大头利润→硅料扩产→供过于求→硅料降价→产业链降价→进一步提升需求。
展望2023年,硅料进入以年为计的跌价周期,光伏终端成本下降,带动集中式光伏电站、整县推进和分布式光伏需求提升。
硅料跌价是供给增量导致,也是整个产业共同的期待。据硅业分会和各公司公告数据显示,预计2023年我国多晶硅产能可达240万吨/年,国内企业产量可达146万吨,市场仍以看跌趋势为主。
产业链驱动力改变,利润最高的环节会改变吗?
硅料方面,一直占据产业链一半以上利润,去年12月以来,随价格下跌供给瓶颈解除而有所收窄。
硅片方面,跟随硅料价格变动较大,曲线几乎一致。
电池方面,主要是因大尺寸比例持续提升,去年新产能投建相对缓慢,需求有结构性变化而供给较少,因此盈利逐季向上不断超预期。
然而光伏的产业历史一再证明,“产业一片大好”并不适用于所有玩家,“好日子”也并不适用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任何梯队。接下来,那些拥有垂直一体化实力的规模企业,必将凭借其强大的综合能力强势抢占市场。
接下来的技术趋势
IEA认为,到2027年,光伏累计装机量将超越其他所有电源形式,2030年度全球光伏系统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650GW。
回顾光伏产业的技术路线看:
2008年冷氢化技术的突破大幅降低了光伏生产成本,奠定了晶硅的主流路线。
2015年以来的单晶替代潮提升了光伏发电效率,同时生产成本下降,有效扩大了行业需求。
近7年来组件封装技术不断进步,双面、半片、多主栅等技术的普及提升了组件功率,提升了光伏发电的竞争力。
目前行业主流厂商均在进行电池片技术的研发/量产,TOPCon路线量产规模最大,有望成为短期主流;HJT其次,有望结合薄膜电池,进入新的技术形态;IBC路线逐步走向商业化应用。
相较晶硅,N型电池中HJT电池结构独特、钝化机制优异,量产平均转换效率优于PERC与TOPCon,并有生产良率高、损伤小、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低、衰减率低、更适合钙钛矿叠层和薄片化等多重优势。
钙钛矿具理论效率更高、理论成本更低、发电量更高、应用场景更广四大优势。
随着技术进步,更高性能的光伏电池技术进入量产,将带动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
(图片来源:veer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