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又一篇章 全球快看
今日,阿特斯在科创板上市。
至此,晶澳、天合、晶科和阿特斯等四大传统组件巨头,悉数以不同的方式从美股回归A股,或私有化或分拆,或借壳或IPO,整个过程漫长、曲折,甚至悲壮,这也必将在中国光伏史上留下一段传奇。
【资料图】
如今,光伏巨头们在“资本”这个跑道上,终于站在了相同的起跑线上,产能、一体化等资本层面的竞争力也终将淡化,纷纷“不差钱”,光伏行业终将迎来一个别样的竞争年代。
而今迈步从头越。
资本狂潮,掀起血雨腥风
回眸过去,如何概括这一波竞争浪潮?
在这一波竞争浪潮中,早在A股上市的隆基率先介入下游组件,并一跃成为全球第一,而晶澳、天合、晶科、阿特斯等四大传统组件巨头则不断强化上游,尤其是回归A股资金充裕之后更是不断加码,在这个形势下,财大气粗的通威似乎也不得不“一体化”并重金押注组件环节。
“一体化”,就此愈演愈烈,欲罢不能。
关于“一体化”,前期文章《光伏一体化是“双刃剑”》曾作详细分析。我们很难全面概述“一体化”的具体原因,但资本一定是推手,“一体化”毕竟属于经营杠杆,“加杠杆”自然需要资本。
如果说资本是推手,那么四大传统组件巨头从贫瘠的美股先后回归丰饶的A股,股权融资规模天壤之别,资本竞争大上台阶,并不断撬动地方政府资源,这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一轮“一体化”的驱动力。
光伏巨头之间的相互试探,相互进击,在资本的裹挟下,在地方政府的助推下,不断强化并形成了当下产能猛增和一体化的内卷局面。
资本、产能、一体化,终究不是竞争力
这个话题,最近喧嚣尘上。
毋庸置疑,资本、产能、一体化,一度是竞争力,并成为过去几年光伏行业的主旋律。
本公众号在2022年3月《光伏行业的螺旋定律与超额利润》中曾指出:光伏行业有两个重要的驱动力,一个是长期的技术驱动力,一个是短期的资本驱动力,两者互相作用,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
资本或产能,是短期驱动力,只是在技术迭代初期产能“供不应求”阶段具有先发优势。产能领先只是短期优势,很难形成长期壁垒,这也是内卷的根源。
在相同技术路径下,“产能为王”就必然导致同质化严重,竞争没有技术含量,毛利率下降甚至亏损,进而造成内卷。
那些曾经轰然倒塌的光伏巨头,无不是把产能的短期优势当作了长期优势,把战术竞争力当作了战略竞争力,最终积重难返。这样的悲剧,相信还会上演。
过去几年,产能大干快上,至今欲罢不能,一线巨头冲锋,二三线玩家陷阵。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产能对竞争力的贡献,必然是边际递减的,并最终可能成为负担。
更直白的表述是,谁差钱呢?
近看终端市场,远看技术迭代
光伏行业,从此进入新篇章。
未来,资本只是门槛,不是核心竞争力。
但是,竞争维度总是存在的,只是动态变化。短期跟长期不同,去年跟今年不同,明年又是另外一番模样。我们不同刻舟求剑,也不能守株待兔。
回归现实,我们如何应对?
首先,回顾本公众号对光伏行业乃至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形势判断,“需求端星辰大海,供给端群雄逐鹿”,目前行业主题正在从需求端转向供给端,具体见前期文章《光伏行业主旋律:悄然切换!》。
就近期而言,在上游产能供给充足尤其同质化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终端市场为王,尤其是拥有海外优质市场的组件企业,他们没有“一体化”困扰,这也是上周文章《风大浪大,探寻光伏“锚”》的主旨:组件为王,海外为王,拥有海外市场优势的组件巨头,在这一波浪潮中更具抵抗风浪的能力。
更值得重视的是,拥有海外市场优势的组件巨头,在横向拓展储能业务时更具品牌和渠道优势,可以很自然地从“组件品牌商”向“储能品牌商”延伸,成为“光储一体化品牌商”,更加从容地开拓远比国内优质的海外储能市场,从而享受更高超额利润和估值溢价。
在这些方面,从海外市场起家并且深谙海外市场的四大传统组件巨头,均具有较好的先发优势,包括品牌和渠道。
此外,在现有技术路线下,如果硅料、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的产能都高度同质化,那么理论上“一体化”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变成了组件企业,殊途同归。这也意味着光伏“一体化”巨头们的估值终将参考终端组件的市场份额及利润水平,这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光伏行业的终局。
长期来看,正如在《光伏行业的螺旋定律与超额利润》中所述,光伏行业的长期竞争力始终是技术迭代,光伏行业就是一部轰轰烈烈的技术迭代史。但技术迭代绝非一朝一夕,不是产能扩张那么容易。只有通过技术迭代,才能打破现有“一体化”的藩篱,重新走回“专业化”的产业发展轮回,这是下一个周期必然面对的事情。
在这一波轰轰烈烈的光伏浪潮中,行业主旋律悄然切换,风越来越大,浪越来越高,既要看到远方,更要抓住近处,才能行稳致远。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