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播资讯】干勇:推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资料图片)

“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模式会发生转变,减量化、脱碳化、绿色化、数字化等会给钢铁工业带来质的变化,中国钢铁引领世界钢铁发展的格局为期不远了!”5月5日,在四川泸州召开的全国电炉短流程炼钢推进大会上,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为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加油鼓劲,并谈了几点思考。

干勇表示,中国钢产量连续27年排名世界第一,在全球占据半壁江山,中国钢铁工业全产业链在全国制造业中举足轻重,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自身实现了绿色发展。不过,中国钢铁工业依然面临着问题:一是产业链不健全,尤其是铁矿石资源依赖进口,影响供应链安全。中国钢需求将在“十四五”时期进入平台期,铁矿石需求将高位趋稳。我国尤其需要对资源战略保障予以高度重视、从长计议,才能充分发挥以市场换资源的优势。二是高端产品质量不稳定,“卡脖子”产品没有解决。我国高端钢铁材料与国外仍有明显差距,虽经“卡脖子”攻关研发,具备生产一定能力,但一致性、稳定性存在差距,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

他同时指出,低碳发展要求未来钢铁业要重视全生命周期的企业管理。生命周期评价(LCA)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分析方法,其将产品在生产制造、使用以及最终处置(再利用、再回收或者报废处置)所有阶段产生的潜在环境影响均予以考虑。钢铁企业和钢铁产品的碳排放将量化,绿色低碳钢铁产品将成为下游用户首选,生命周期评价报告将成为钢铁产品出口的重要附件。

优化钢铁布局,鼓励短流程工艺也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题中之义。“根据当前粗钢产量计算,当电炉粗钢比例达到25%的时候,我国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将降低10.2%,年减排1.94亿吨CO2。应合理发展电弧炉短流程城市钢厂。”干勇分析道,一直以来,我国电炉钢发展一直受到废钢资源短缺的制约,经过21世纪初的高速发展,到2018年我国钢铁积蓄量达到90亿吨。随着钢材制品报废周期的到来,我国废钢资源短缺现象将得到改善。中国工程院《黑色金属矿产资源强国战略》项目研究表明,到2025年,我国钢铁积蓄量将达到120亿吨,废钢资源年产量将达到2.7~3亿吨。2030年,我国钢铁积蓄量将达到132亿吨,废钢资源年产量将达到3.2~3.5亿吨。届时,我国废钢资源将会供应充足,短流程炼钢的优势将逐渐体现出来。

眼光向外,开展中俄钢铁工业合作,加强我国短流程技术发展,在干勇看来,是一条很有意义、值得探索的路。一方面,中俄合作可加强铁矿石供应链安全。根据标普全球市场财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数据,截至2021年,俄罗斯铁矿资源储量786亿吨,仅次于澳大利亚和巴西。而且俄罗斯有大量未探明资源储量的铁矿区域,预计资源总储量超过1000亿吨。另一方面,中俄合作可缓解我钢铁工业节能降碳压力。俄罗斯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我国已完全掌握气基法直接还原铁全套技术和工艺装备,可在俄境内选矿后利用其充足且廉价的天然气,将铁矿石直接还原为铁块运回国内进行电炉短流程炼钢,既可大量减少我国境内烧结、球团、高炉—转炉长流程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又可大幅降低运输成本。 

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数字化、智能化,对此,干勇表示,要从全流程角度,做好顶层设计、研发设计、生产管控和供应链全局优化,构建新型智能化工厂,建设服务型企业,“无人车间”、“黑灯工厂”将是未来最终目标。同时,钢铁工业产业集群智能化是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他建议,以电商平台、企业物联网为手段,质量、环保、成本大数据分析为工具,通过政策优惠吸引优势企业和产能加入,分步骤实现产能协作、技术联合、采购联合、销售联合,形成优势产能的集约化运行管理,打造“钢铁产能联合体”。他特别提到,建设“1+N”产业集群网络钢厂,发挥其动态管理和生产服务体系的优势,可以实现智能化平台经济体代替企业经济体,以市场化平台化推动全产业链创效能力,将全产业链打造为价值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