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今头条!我国固废处理行业投资规模 2023固废处理行业现状及趋势研究
固体废物处理是通过物理的手段(如粉碎、压缩、干燥、蒸发、焚烧等)或生物化学作用(如氧化、消化分解、吸收等)和热解气化等化学作用以缩小其体积、加速其自然净化的过程。
我国固废处理行业投资规模 2023固废处理行业现状及趋势研究
(资料图片)
近日,发改委联合财政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存量大宗固废有序减少。
要继续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绿色信贷,支持相关企业发放绿色债券,鼓励地方支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华创证券指出,固废处理市场已成为仅次于水务的第二大环保产业。权威预计,我国固废市场规模已从占环保投资总额不到10%增至目前的25%左右。据此测算,固废处理行业投资规模已超过3.5万亿元。
与我国煤炭、化工、电力、钢铁、有色等行业迅猛发展相随而生的,是每年超35亿吨的工业固废产生量,累计堆存量超620亿吨,这个数字还在加速攀升。相较之下,综合利用颇显不足,大量的填埋堆存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循环经济“不经济”的问题仍是制约固废综合利用的“肠梗阻”,亟待化解。
目前我国固废综合利用比较单一,多种固废全产业链协同利用较少,使多种固废协同利用的技术创新和成熟技术的快速大规模推广受到限制。
为破解这一行业发展瓶颈,国家固废产业化研究中心将探索出国内首家布局合理、高效联动的研发和产业化融合平台,形成多元化技术及产业体系为一体的政、产、学、研、用系统创新合作模式,形成产废、利废企业、园区、行业间资源共享、原料互供、链接共生,以园区、基地为载体的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模式。构建产业间纵向拉动、横向互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避免产业布局同质化和雷同化,避免造成产能过剩与恶性竞争,实现固体废物产生者、处理者和处置设施拥有者的三赢局面,真正做到政产学研用融合和开放的平台,为全国固废行业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纵深推进固废综合利用迈上新台阶。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年版固废处理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显示:
要处置好工业固废,实现高质量的综合利用是关键。积极强化固废综合利用,提升资源利用率,不仅能节约原生资源,降低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还可以减少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风险。化废物为资源、变“包袱”为经济效益,是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必由之路,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
“十三五”期间,受经济增速放缓、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结构深化调整、环保约束增强等因素影响,我国大宗工业固废年产生量出现下降趋势,综合利用率有所增长,到2019年时各类固废产生量基本趋于稳定,综合利用量则增长较快,整体综合利用率处于快速增长状态,综合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工业固废产生量约36.98亿吨,其中尾矿、煤矸石、粉煤灰等出现小幅增长;总体工业固废利用量约20.78亿吨,较2018年的18.48亿吨增长超2.3亿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6.2%,但大多为低值化产品。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的提升主要源于两方面。”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理事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王栋民分析,首先,宏观倒逼政策效果显现,资源综合利用量增加是综合利用率增长的重要原因。自2017年起,全国各地开始收紧对尾矿库、工业渣场、填埋场的批建,各企业开始制定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方案,2018年开始项目陆续投产。其次,工业固废成为基础建筑材料供应重要的补充手段。近年来,尾矿洗砂、尾矿制砂浆、粉煤灰制混凝土掺合料用于井下充填等利用途径出现大幅增长。尤其尾矿洗砂已成为很多矿山第二营收点。
从应用领域来看,工业固废的利用方向主要是建材建筑行业,并将长期作为建筑材料的一部分原料存在。随着技术进步,工业固废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比例将逐步提高,水泥、混凝土和新型建材每年消耗的大宗工业固废约占工业固废利用总量的70%以上。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胡曙光告诉记者,大多数工业固废化学成分和组成与硅酸盐水泥相近,是水泥重要的原材料资源,水泥绿色化很大程度依赖于固废资源有效利用。固体废弃物所具有的独特资源优势,正在成为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治理的主力军。“十四五”期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通过技术突破,来实现大比例替代建材的需求将愈发迫切。
据灼策咨询预测,2025年,我国工业固废处置行业产值将达1.3万亿元,工业固废处置行业将迈向万亿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策体系和科技创新要跟上
从宏观环境来看,随着国家“海绵城市”“无废城市”“特色小镇”“城市更新”等政策因素的带动,我国已迎来一个有利于工业固废利用快速发展的极好机遇期。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企业正致力于固废处置先进技术和生态产品的研发与实践。如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东南大学、上海百奥恒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等学术机构和企业围绕绿色低碳水泥、生态材料、钢渣高效利用、碳矿化材料应用及3D打印混凝土技术发展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应用,实现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发展,积极引导和促进了我国固废处置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总体来看,固废处置行业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固废综合利用也有了长足进步,利用途径呈现多元化特征,利用率逐年升高。但是,由于受上下游产业链衔接不畅、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规模效应不显、相关标准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影响,我国固废利用发展尚未形成大规模、大用量、高附加值的资源化利用途径,综合利用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综合利用遭遇瓶颈、利用率增长乏力等问题依然存在。
以磷石膏为例。我国磷矿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经济带的湖北、云南、贵州、四川、安徽5省,以上省份磷石膏保有存量约占全国的八成。我国现今磷石膏堆存总量已超6亿吨,年产生量7500万吨,大量磷石膏仍为堆存处置。而生产磷肥的化工厂大多紧邻水域,堆存的磷石膏对水体带来面源污染,至今未得到根本治理。
“具体来看,目前我国工业固废处置行业主要面临五大痛点难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刘波分析,一是大宗工业固废产生量大、存量大、资源错配严重是长期问题。二是从产业化角度来看,存在可产业化项目转化率偏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不足的问题,一些地方虽建有大宗工业固废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却偏重于技术评价,技术推广应用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三是行业造血能力较弱,只循环不经济现象广泛存在。四是项目投资压力大,创新性运营模式和金融配套缺失。五是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管理机制缺位等问题依然存在。
固废处置产业发展还要重视固废利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加强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统筹规划;全方位构建产业支撑体系,搭建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东南大学教授张亚梅强调“要培育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新业态,重视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拓宽市场渠道,保障固废综合利用产品销路;建立监管体系和标准体系”。
《2023年版固废处理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