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消费低龄化的趋势 非手术类医疗美容市场占比增加

医美机构暑期门店候诊人数较多,以毕业生为主的年轻人成为医美消费的主力军,其中整外项目超越常规轻医美成为学生们的热门选择,诸多医美连锁机构也纷纷推出让利额度较大的营销方案吸引学生们,以期冲抵常规主力消费人群消费频次降低带来的损失。


【资料图】

毕业生成为医美消费的主力军

针对每年暑期年轻客户群体的医美热,各大机构都翘首以盼,早就做好了准备,较平常月份,推出了更多相关的促销让利活动。

奥园美谷公司针对暑期客群进行分层分级分类,通过项目优惠、专场活动,折扣,案例招募等活动进行。除此之外,强化了垂类平台搭建,优化促销活动,聚焦求美者感知,进行差异化输出。

随着暑期医美市场的竞争进入白热化,街头一些医美机构正打起“暑期颜值逆袭”的旗号向青少年制造容貌焦虑,医美低龄化的趋势愈演愈烈,甚至出现诱导未成年人医美消费的平台和商家。

美白针、瘦脸针、脂肪填充、面部线雕、“精灵耳”、植发……近年来,随着整形年轻化的趋势愈发明显,这些医美整形项目逐渐被高中毕业生甚至未成年人所接受。“每年暑假都会有一些中学生来做项目,因为医院对于整容的年龄没有具体要求,未成年人只要面诊后发育情况良好,在父母的陪同下就可以做项目。”南京康美美容医院工作人员表示,医院暑期有针对学生群体的小综合项目,“只需”3000元就可以就诊。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上,“暑期出游前必做医美项目”“暑期变美,开学逆袭”“学生党也适合的微整形”等话题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消费术语引导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希望在暑期通过整形美容进行颜值“逆袭”。数据显示,“00后”已占据医美消费的19%,且人数正在逐年增长。在一家整形机构的候诊大厅,第二次来就诊的05后学生小谢告诉记者:“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单眼皮不够好看,高考完之后看到身边很多同学都报了医美项目,才下定决心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大学,做完双眼皮之后感觉自己更加自信了。”在结束双眼皮手术后,这次她又来咨询鼻梁矫正项目。

在“整容热”的影响下,除了整形美容之外,效果明显、副作用小的牙齿矫正也是暑期青少年就诊的热门项目。但对于牙科而言,以变美为需求的“整容热”却会影响青少年正确的就诊选择。在泰州经营牙科诊所的医师叶旭平告诉记者,暑期大部分来就诊的青少年患者更关心整牙结束后对自己下颌线、脸型的改变,个人需求无可厚非,但这些患者以及家长却忽视了牙齿矫正的健康价值。“其实很多孩子的牙齿问题都会影响到身体其他器官或发育的健康,应当尽量早期干预,最早3-6岁就可以开始,越早干预周期更快、效果更好,但是很多家长只在发现孩子长大后牙齿影响外貌才来就诊,年龄越大问题越严重,到时候周期更慢、价格也更高。”

随着监管不断趋严,机构在宣传方面需要更正规,无法再像以前那样揽客,新增流量几乎枯竭。在存量模式下,潜在消费者选择趋向于头部品牌的医美机构或者医生属性很强的主打单品医美项目的医生IP团队。

《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中曾明确提到,重点打击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制造“容貌焦虑”,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或者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等情形。在国家严管医美行业后,机构们闻风而动。

医美市场在如火如荼的同时也暴露出医美行业门槛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大量不合规行为更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有数据显示,我国符合医美行业规范的专业医疗从业人员仅26546人,而行业标准需求合规医师数量超过10万人,因此存在着大约7.7万合规医师缺口,医师数量供不应求。随着医美“低龄化”的趋势愈发明显,除了应对青少年的消费心理作出正确引导和教育之外,行业的不足与缺陷更应该及时得到整治修补。

目前,制假售假、非法从业、虚假广告等违法犯罪现象在行业中非常突出。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医美消费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江苏省消保委系统共收到医美相关投诉2108件。对于青少年消费者而言,“医美贷”等消费陷阱维权更加艰难。国浩律师(南京)事务所朱红兰律师指出,医美贷本身并不为法律所禁止。但如果医美机构或小贷平台存在通过虚假陈述、诱导或欺骗消费者完成贷款的行为,那么医美机构和小贷平台的行为就违背了消费者的真实意愿,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消费者有权申请撤销该贷款行为。为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医美维权,相关部门应在加强行业规范化的同时,加大相关案例、案件的宣传科普,帮助消费者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轻医美项目将成为消费主力趋势

其中,“光电医美项目”GMV占比最高,占比43.63%,为轻医美最吸金项目,同时也是轻医美第一大品类。从平均客单价来看,光电类项目客单价最低,甚至远低于整体中国医美市场项目。

艾瑞研究指出,随着消费行为逐步回暖,轻医美市场进入迅速发展阶段。2021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达到2179亿元,增长率达到12.4%,预计2025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达到4108亿元。

其中,消费者“不动刀”的抗衰需求日益增长,非手术类医美项目以风险较小、恢复期较短、效果自然等特点占领消费者心智,非手术类医疗美容市场保持高增速扩张并挤压手术市场,2021年市场规模达752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上升至2279亿元,有望成为医美主力市场。

颜值经济背后的主力军团,是追求高品质、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一代。用户需求趋于个性化,网络普及的时代,资讯传播的透明化也让80、90一代拥有更早的抗衰及保养意识。其中又以一二线城市,收入较高的女性为主要用户。

在2022年中国消费者做医美项目的周期中,31.1%消费者以月为周期做医美项目;22.5%消费者以年为周期;17.6%消费者以季度为周期;15.4%消费者以星期为周期,这反映出年轻一代消费者对轻医美的消费粘度都比较高。

2022年有约7成用户购买过非手术类项目,与2020年数据相比,整形手术时代逐渐远去,轻医美凭借操作简单、短恢复期、风险小、时间与金钱代价相对较低等特点受到消费者追捧。

“光电仪器在治疗皮肤松弛、斑点、暗沉等问题时表现优秀,一般治疗效果快速显现,没有恢复期,这种体验感非常好。而注射治疗操作便捷,就像玻尿酸隆鼻也可以解决山根塌陷的问题,完全没必要承担手术的风险,微调一般都是可逆的,这也可以根据审美和潮流的变化去调正自己更心仪的塑美方案,轻医美很符合新时代消费者对美的期待。“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美容消费市场也在蓬勃发展。新氧数据颜究院与搜扬美商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2中国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近五年来,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后受疫情影响增速放缓,但年复合增长率仍保持在15%以上且高于全球。2022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接近2300亿元,预计2023年可达到2354万人。

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商家通过助长容貌焦虑情绪蔓延,误导消费者,让其忽视医疗美容行业潜藏的风险,甚至催生了无证经营、虚假宣传、违规操作、诱导贷款等一系列行业乱象。

黑猫大数据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在黑猫投诉平台,自2018年起医美行业的投诉整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其中2022年医美行业相关投诉7800余件,从用户年龄来看,医美行业投诉用户主要是90后、95后及00后,其中20~30岁用户占比超过60%。

去年4月,“女子花近8万元整容整出9级伤残”话题登上热搜,阅读量超2亿。据悉,方女士等7人在北京一家私立医美诊所进行了双眼皮修复、去眼袋等手术。然而整容变成了毁容,有4人甚至还落下九级伤残。法院一审认为,医美诊所存在欺诈行为,7人分别获赔29万余元至80万余元不等。

整容反被毁容的案例不胜枚举,但美丽陷阱远不止如此。随着整容年轻化,越来越多年轻人甚至大学生走进医美市场,但其中一些人却迈入了不法商家趁机设下的“美容贷”圈套。

一些美容机构进行免费无息等虚假或者误导性的宣传,很多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之下办理了贷款,而当他们发现自己被贷款时,已经背上征信债务。据黑猫大数据中心数据统计,2022年黑猫投诉平台涉及医美贷问题投诉1400余件,占医美行业投诉约20%。

随着医美普及度的提高,近年来,家用医疗美容设备市场也愈发火热。去年618购物节,某平台射频美容仪成交额同比增长5倍,多款品牌家用美容仪月销量上万。但家用美容仪市场也存在产品虚假宣传、质量问题等现象。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美容仪”的相关投诉有1700余条,消费者反馈使用美容仪后出现产品质量瑕疵,使用时漏电,脸部被烫伤、使用后面部出现凹陷等情况。

面对市场乱象,去年9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商务部等11部门联合行动,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健盛表示,医美是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赛道之一,随着产业规模和消费者数量快速增长,医美消费者权益保护应得到重视与加强。“上海市消保委希望,与行业组织、头部企业共同携手,着力提升医美消费者的知情权保护水平。让消费者知道如何选择安全的产品、如何保护自身的权益,打破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象。”

《2023-2028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