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药物定制生产服务兴起 多肽产业应用现状与市场规模分析

多肽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活性分子,参与和调控细胞的增殖、生长、分化、代谢和凋亡等重要的生理过程。多肽类药物目前在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已经展示出显著的疗效。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多肽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显示:


(资料图)

多肽药物定制生产服务兴起

近些年,随着仿制药的兴起和多肽技术及生产设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多肽药物定制生产服务的兴起,跨国制药企业将多肽制备等工艺研发生产环节外包给专业的多肽制造企业(CMO),开展专业化分工,带动了多肽制备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的发挥,使多肽药物的生产成本逐步下降。

多肽药物主要来源于内源性多肽或其他外源性多肽。内源性多肽:即人体固有的内生性多肽,如脑啡肽、胸腺肽、胰脏多肽等。外源性多肽:如蛇毒、唾液酸、蜂毒、蛙毒、蝎毒、水蛭素、竽螺毒素衍生物和苍蝇分泌的杀菌肽等。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与多肽合成技术的发展,某些活性多肽可通过计算机进行分子设计与筛选、并经人工合成而获得。随着多肽专利药大量到期,仿制药大量上市,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将与欧美国家争夺部分市场,多肽原料药厂家将受益于仿制药市场的增长。

在已上市多肽药物中,占比前三的领域依次是肿瘤(30%)、消化道(14%)以及糖尿病(13%)。对于某些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病,多肽药物具有较大竞争优势,在免疫、糖尿病、骨科、肿瘤及缺乏治疗手段的罕见病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多肽在肿瘤诊疗领域备受关注。因其体积小、亲和力高、易修饰、免疫原性低等特点,肿瘤靶向肽相比抗体具有更高的肿瘤/组织渗透率,可用于成像、癌症诊断和靶向药物递送。用于靶向递送药物的肽分为三类:肿瘤归巢肽(THP)、靶向异常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肽(CTP)和细胞穿模肽(CPP)。

多肽产业应用现状与市场规模分析

多肽在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多肽通过四种主要方式应用于肿瘤治疗:1)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染料或其他报道的分子标记肽作为肿瘤诊断和成像的探针;2)使用肽偶联纳米材料进行肿瘤治疗;3)使用肽疫苗激活免疫系统进行预防;4)单独使用肽作为靶向药物。目前只有米法莫肽及卡非佐米分别获批用于骨肉瘤及多发性骨髓瘤。

多肽偶联药物(Peptide-DrugConjugate,PDC)有望成为继小分子靶向药、单克隆抗体、ADC之后的下一代靶向抗肿瘤药。PDC由靶向肽、细胞毒性药物和连接子三部分构成,相比于目前ADC药物,PDC药物具有分子量小、肿瘤穿透性强、免疫原性低以及利用固相合成法可大规模合成、生产成本较低、相对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等特点。

目前只有两种PDC获FDA批准:Melflufen和Lu-dotatate。Melflufen与地塞米松联合被批准用于治疗重度复发性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但因安全性问题被撤回;177Lu-dotatate于2018年被批准用于治疗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s)。

2020年胰岛素相关多肽药物的全球市场规模达到272亿美元,预计将以4.5%的CAGR增长至2025年的339亿美元,并以3.5%的CAGR增长至2030年的402亿美元;而非胰岛素市场将从2020年357亿美元以11.7%的CAGR增长至2025年的622亿美元,以10.3%的CAGR增长至2030年的1017亿美元。

全球肽类市场美国占比最大,中国增速最快。2020年,美国多肽药物市场占全球市场规模的57.4%,预计将于2030年达到50.6%;中国的多肽药物市场在2020年仅占全球市场的13.6%,但以持续高于美国及欧洲市场的速度增长,预计将由2020年的85亿美元以16.3%的CAGR增长至2025年的182亿美元,并以12.5%的CAGR增长至2030年的328亿美元。

本报告对我国多肽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多肽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

报告还综合了多肽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报告对于多肽产品生产企业、经销商、行业管理部门以及拟进入该行业的投资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我国多肽行业发展规律、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学术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了解更多行业数据详情,可以点击查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2-2027年多肽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