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异域,风月同天,光影沉浸郑见伟提出奥运光影设计思考
2021年7月23日,受新冠疫情影响,延期一年的东京奥运会姗姗来迟。作为奥运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一届奥运会,观众们固然更重视赛场之上奥运健儿们的矫健身姿,却往往忽视了每一届奥运会的灯光设计,也是东道主国家的光影艺术在该时期的最高成就。
自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中心区夜景照明规划及设计主持人以来,光说故事创始人郑见伟,便开始思考光影艺术与建筑美学的关系,在深埋于光影美学的研究历程中,郑见伟提出了“从二十九天到二十九年”的奥运光影设计思考。
据介绍,郑见伟199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包括鸟巢和水立方在内的2008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夜景照明规划总设计师,也是第一位获得世界级建筑夜景照明设计奖最高奖的中国设计师,基于多年艺术实践与哲学思考,并结合对科技发展方向的洞察,郑见伟提出了众多先进的光影艺术理念。
光影异域,风月同天。距离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十二年,那么,在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日本所举办的东京奥运会,从光影沉浸的角度来看,和北京奥运会究竟有什么异同呢?
首先,日本东京奥运会的主会场新国立竞技场是一座当之无愧的“森林体育场”,巨大的场馆本身由一块块纤细的木块组成,远远看去,仿佛整个体育馆都被树干所包围,不仅破局具有日式和风之美,还充分展现了其本土化和低碳环保的特质。由于其大量使用木材,当灯光打在建筑之上时,整个场馆便焕发出了朴素而温暖的光影,让世界能感受到了木材独特的温情。
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沉浸式光影设计理念,与郑见伟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夜景照明设计不谋而合。以北京奥运中心区七号院为例,夜间柔和的光线,令中国的古建筑散发出了泰然自若的光芒,这种光芒非但没有与极具未来感的鸟巢产生任何不协调感,反而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副和谐共生的奇妙画面。郑见伟的夜景设计也因此获得了北美照明协会2009年世界唯一的最高奖——“保罗•沃特博里奖杰出奖”(Paul Waterbury Award of Excellence, IES)。
不同于日本新国立竞技场的木结构,北京鸟巢国家体育馆以钢结构为主体,其网格状的构架,为灯光设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发挥空间,尤其是其内部红色灯光与外侧框架剪影在视觉上构成的多维成像,令夜间的鸟巢呈现出与白天迥然不同的气质。而这一大胆的灯光设计,也帮助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建筑夜景照明设计荣获了北美照明协会“照明设计优秀奖”(Award of Merit, IES)的肯定。
郑见伟认为,物理的阴影是创造物理光明的起点;心理阴影是创造虚拟世界的起点。农业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生存阴影催生了浩瀚的宗教虚拟世界。光影艺术在科技帮助下帮助人类实现了数千年前的幻想。如今光影语言作为全人类的共通语言,正在代替现代美学向全人类发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