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校烈士:英雄不朽 精神永传

一张军装照、一份烈士证明书是对郑校短暂而光辉人生的最简练概括,郑家儿孙一心跟党走是对烈士精神的最好传承。7月12日,记者采访了郑校烈士小儿子郑奇凡,对烈士的英勇事迹进行还原,让烈士精神能够得到更好传承。

“在我只有两个月大时,父亲就离开了我们。等我慢慢记事后,母亲讲起他的事迹,我才知道父亲是一位抗日英雄、烈士。”现年84岁高龄的郑奇凡以有限的资料和满满的记忆,带着记者重温了郑校烈士所经历的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郑校,原名开运,字惜夫,1903年7月生于原江山县赵家乡召石村(现双塔街道召石村)一户普通农家,后进入省立第八中学初中师范科学习,接受五四运动科学和民主精神的洗礼,积极参加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1926年,郑校进入黄埔军校学习,1929年2月毕业。

郑奇凡介绍,1929年5月,江山峡口人姜绍谟创办衢(州)江(山)广(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修建自衢州经江山至广丰的公路。郑校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应邀回乡参加公路建设。1931年衢江广公路建成,同年又修通3条支线,郑校还帮忙培养了江山第一批司机,为江山公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郑校主动放弃成为一名优秀工程师的机会,于1934年奔赴南京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从军。郑奇凡家中仅有的一张郑校军装照背面还有题签:“(民国)廿六年十月廿七日摄于新生社。在南京补充兵训练处。”因为在淞沪会战中,教导总队官兵伤亡太大,急需补充兵员,郑校奉命前往新兵训练处工作。

1937年12月,日军入侵南京,当时郑校出任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副官。教导总队参与了南京保卫战,并在日军进城后进行了顽强阻击。由于守城司令唐生智指挥失当,中国军队被迫撤退突围,教导总队是最后接到撤退命令的部队之一。在渡过长江到达南京浦口后,郑校发现桂永清尚未过江,当即返回接应,再次渡江时遭遇日机轰炸,不幸牺牲,年仅34岁。1938年10月11日,南京国民政府批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阵亡将士请恤指令,确定郑校抗战阵亡,晋升为中校。2016年8月19日,郑校被民政部评定为烈士。

讲到父亲的牺牲,郑奇凡数度哽咽。郑奇凡在家中排行老幺,除大姐(少时离世)外,还有一哥一姐,三人的抚养负担全由母亲承担。受父亲影响,母亲一直教育他们要爱祖国爱人民,三人一直记于心、践于行。

郑校的大儿子郑异凡1953年考入复旦大学,1954年被保送至苏联莫斯科大学深造,回国后一直就职于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钻研马列主义,享受国务院津贴。郑奇凡16岁就在原南京炮兵学校(现为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学习,毕业后分配在济南军区二十六军某部,并在上级的批准下光荣入党,1969年复员回江,甘当为人民服务的螺丝钉。郑校的女儿1949年解放后就在市文化馆工作。如今,郑校的孙子(女)们也基本在机关部门单位工作,牢记着父辈、祖辈的嘱托,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