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丨浙江玉环:村民变股民,共谋富裕路

今年68岁的林金妹是浙江省玉环市楚门街道的一位普通村民。每天吃过晚饭,她便和老伴儿一起,来到家门口的河边散步锻炼。河对面,是楚门最美街区湖滨路,隔河望去,流光溢彩。

回首身后,一幢幢漂亮的住宅楼沿河鳞次栉比,与对岸交相辉映。林金妹的家就在其间,一幢三层半的排屋。

林金妹一家原来的生活过得紧巴巴的,自从承包地流转到村里统一运作后,日子便悄然变样:开始村里每半年分红一次,林金妹家有了“股金”收入。后来村里办起各类产业,务农大半辈子的林金妹,也在文旦市场谋得一份工作,每月4000多元工资。6年前,林金妹家盖起了排屋,一家三代九口人搬进了漂亮宽敞的楼房。

林金妹一家的变化

是玉环探索“农民持股共富”的缩影

作为股份合作制发源地之一,玉环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农民持股共富”模式,让全域33.68万农民全部变成股民,让资金变成股金,让资源变成资产,不仅有效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共同富裕之路。

2020年,玉环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186元,位列全国各县(县级市)第4、浙江第2。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从2016年的2.05缩小到2020年的1.98,城乡居民收入比首次降至“2”以内。

“让农民变‘股民’,走出一条以产业项目和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子,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只有农民收入高了,城乡差距小了,才能真正共同富裕。”玉环市委书记吴才平说道。

村民变股民

集体共谋富裕经

又到半年一次的分红时间,这阵子,楚门镇城郊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黄祥寿埋头算账。118万元的红利,要分发给948名社员,涉及356户家庭。

“我们早在20年前就开始分红了,是玉环最早分红的村之一,最开始人均10元,现在人均一年3000多元。”黄祥寿高兴地说道。

城郊地处楚门镇建城区腹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萌芽,城郊村民纷纷洗脚上岸,转产转业,不少效益低下的田地被抛荒。

如何让零星分散的土地产生最大效益?城郊率先迈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步: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返包流转全村土地,交集体统一经营开发。

短短几年,城郊兴建起商业大楼、厂房等用于出租,激活村集体经济;引进水果批发市场、家具广场等商业项目,培育楚门镇商贸集散中心……掘到第一桶金,城郊又着力运作集体资产,村集体经济一路破冰前行。

“2020年我们村集体收入1000多万元,村集体资产达到了1.54亿元,比10年前增长了15倍。”黄祥寿说,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里各方面建设及设施得以改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当起“股东”的村民腰包也鼓了起来,仅2016年至2020年,城郊就累计分红1390万元,平均每户增收41246元。

资源变资产

共建共享共富裕

上栈头村位于玉环市干江镇,东海边一个偏隅的海岛村。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上栈头村发生大变样。碧海、蓝天、岩礁、海鸥……越来越多游客被吸引。

如何把美丽风景变为美丽经济?经过多方调研考察,上栈头村决定斥资700万元建设游乐设施——玻璃吊桥,以“村民49%+村集体51%”的股份众筹方式筹措资金,并成立公司负责开发运营。

7个月后,上栈头村玻璃吊桥建成,面朝大海,飞架悬崖峭壁之上。2018年12月23日,玻璃吊桥投入运营,不到4个月,门票收入400多万元。

此时,先前观望的村民坐不住了,主动向村委会提出要追加入股。于是,上栈头村启动新一轮“股份众筹”……两三年间,上栈头村陆续投入4000多万元建成10多个游乐项目。在旅游项目带动下,上栈头村实现村集体经济从负债20万元到年收入1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

“我们一家六口都入股了,投了33000元,两年不到已分红两次,共12600元。以后,村里旅游项目赚的钱,我们家都会有分红。”上栈头村村民闫静开心地说。

从一个村内部开始的“集体+村民”的股份众筹模式,眼下演变成村与村之间的“集体+集体”共建共享共富裕,并在玉环全域推广,画出乡村“共富圈”。

先富带后富

共富路上一个都不少

“我家是低保户,女儿和我入股了最低档的1000元,钱是村干部帮我垫付的。”今年55岁的垟坑村村民唐琳娥说,不管怎么样,入股了,以后村里有分红,就都会有她们母女的份。

干江镇垟坑村股份众筹建设乡村振兴项目时,唐琳娥等11户低保户无钱入股。得知情况后,村里的党员干部主动与他们结对,帮助垫资入股,待分红时优先归还本金,为低保户们保下了“下金蛋的老母鸡”。

家住楚门大渭渚小区的胡彩英,至今记得,当年要不是村里借款给经济困难的村民,她家根本盖不起新房。先富带后富,让低收入者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掉队,眼下正在玉环各地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