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桐江名人 | 第九期 晚唐诗人方干

作为唐朝诗人来说,方干其实是生不逢时的。他大概生于公元809年,卒于888年,正是唐朝晚期,唐诗早已过了鼎盛时期,但方干和他同时代的其他一大批诗人如杜牧、李商隐、温庭筠、贾岛、罗隐、吴融、喻凫、杜荀鹤、韦庄、李频、皎然、贯休等等,不甘落寞,依然不屈不挠地创造了唐诗晚年不晚的辉煌。

本期“品读桐江名人”将由董利荣先生为大家讲述晚唐诗人方干的故事。

一、方干何处人

方干究竟是何处人氏?历来说法不一,现今的辞书、网络有说他是建德人(因为错把睦州当建德,睦州当时辖建德、寿昌、淳安、遂安、桐庐、分水六县,州治所在地在建德梅城),也有说他是淳安人,其实都是似是而非。

方干的忘年交唐朝诗人孙郃在《元英先生传》中说:“元英先生新定人也。”“新定郡”是睦州的别称之一,而“新定”又曾是淳安的旧名,因而说方干是睦州人没错,但说他是淳安人就不甚确切了。

元朝人辛文房所撰《唐才子传》“方干篇”开篇就说“干,字雄飞,桐庐人。”十分确切。方干的祖籍的确是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但其父辈已迁居睦州桐庐富春江畔的白云源鸬鹚湾。方干在《方著作画竹》一诗中,有“吾家钓台畔,似此两三茎”的诗句,在另一首《项洙处士画水墨钓台》中又有如下诗句:“我家曾寄双台下,往往开图尽日看。”双台即严子陵钓台的东台与西台,这一诗句又明确指明了他的家乡的方位。

方干还写有一首《思江南》七绝:

昨日草枯今日青,

羁人又动望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

不到桐江已及明。

这首《思江南》主题其实就是“思家乡”,而他所思念的家乡就在桐庐富春江边的鸬鹚湾。诗的意思是说时光流逝,冬去春来,枯草又变青变绿了。离别家乡多年的羁旅之人又萌动了望乡之情。于是入夜之后便做了一个归乡的美梦,然而,行程还没有到达桐江(富春江在桐庐境内的别称)梦却醒了,天也亮了。

这些诗都明确告诉我们方干是桐庐人。如今的桐庐县富春江镇芦茨村,就是方干故里。

二、布衣诗人

古代诗人往往既是官员,又是文人。而方干因缺唇貌陋中举不第,布衣一生,可他却是桐庐诗人中诗名最显的。《唐オ子传・方干》一篇是桐庐诗人中篇幅最长的(整部《唐才子传》中也是较长的)。“干,字雄飞,桐庐人。幼有清オ,散拙无营务。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棹往返,甚惬素心。所住水木幽閟,一草一花,俱能留客。”《唐オ子传》方干篇开头部分对方干的介绍与描述简洁而传神。如此精彩的描写在整部《唐オ子传》中我以为也是不多见的。

方干不仅在生前深得姚合、徐凝、罗隐、韦庄、贾岛等著名诗人的赏识,睦州建徳诗人李频还拜方干为师。方干死后,门生私谥其为“玄英先生”,并为他编辑诗集10卷370余首,唐朝诗人王赞为其写序,方干的忘年交合州人孙郃不仅写了《玄英先生传》,而且在《哭玄英先生》一诗中称赞他“官无一寸禄,名传干万里”。方干是“陸州诗派的杰出代表。唐代至清代歌咏方干的诗作达百余首,在唐朝睦州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全唐诗》收有方干诗10卷348首,从数量上看在两千余名诗人中位列第25位。而其诗的质量和方干的诗名,孙郃评价:“广明中和间为律诗,江之南未有及者。”王赞称誉:“吴越故多诗人,未有新定方干擅名于杭越,流声于京洛。”晚唐著名诗人吴融更是赞叹:“把笔尽为诗,何人敌夫子。句满天下口,名聒天下耳。”

三、范仲淹二访方干故里

北宋范仲淹知州时二访方干故里,写了多首诗赞扬方干,并请人在严先生祠堂东壁画上方干像,与严子陵并祀。

范仲淹在方干故里初访方干旧居后发出了如下感叹:

风雅先生旧隐存,

子陵台下白云村。

唐朝三百年冠盖,

谁聚诗书到远孙。(《留题方干处士旧居》)

应该说,范仲淹对方干及其后裔的评价相当高:即便唐朝三百年历史中名家灿若群星,但能把耕读传家的优良风气留传到远孙后代的大概仅方干一脉吧!

范仲淹还恰逢方干八世孙方楷中进士后荣归故里,范仲淹应邀写了一首五律赠送给方楷:高尚继先君,岩居与俗分。有泉皆漱石,无地不生云。邻里多垂钓,儿孙半属文。幽兰在深处,终日自清芬。(《赠方秀才楷》)“幽兰在深处,终日自清芬。”这是范仲淹对方干人格魅力的高度评价。方楷有感于此,在村里溪口修建了一座清芬阁,从宋朝到清朝的千百年时间里,这座清芬阁不仅是方干故里族人缅怀方干的绝佳去处,也是外地人慕名而来拜谒方干的重要平台。

董利荣先生曾建议在芦茨恢复重建清芬阁,一直未能如愿。现在建德梅城古镇却已建成了清芬阁。

关于方干还有一条成语“身后认方干”,出自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引用的诗句:“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怜身后识方干。”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

但愿方干及其十八进士,今后能够更加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