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硬核治理让露天焚烧“无所遁形”
高空之上,“天眼”正在了望四周。7月23日15时35分,慈城镇三联村网格员黄斌的手机上收到了一则关于露天焚烧的警情。“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高新产业园北的某处农田产生了焚烧的烟雾。”正巧在附近的黄斌前往指定地点进行处置,迅速扑灭了秸秆焚烧火焰并对务农人员进行了现场宣贯和教育。16时06分,黄斌将处置结果通过微信群和宁波市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反馈备案。
短短30多分钟,这起秸秆焚烧的警情通过“天眼”监测溯源、信息实时流转,实现了从发现到处置的闭环。这背后,是江北对于垃圾、秸秆露天焚烧治理“一件事”智能发现联办联治新模式的有效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围绕垃圾、秸秆露天焚烧治理的难点和堵点,宁波市生态环境局江北分局在多年来对垃圾、秸秆焚烧治理探索形成的工作基础上,开展垃圾、秸秆露天焚烧的溯源、监管、执法等事项集成改革,推动多部门协同治理、联合监管、联合执法。
去年9月,宁波市生态环境局江北分局联合中国铁塔,在全区监管重点区域内现有铁塔上布设8个高空监控摄像头,覆盖全区重点涉农区域。该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形容:“这8个摄像头就是8个‘天眼’,通过不间断巡航建立起智能感知监管圈,对露天焚烧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监管。”
今年7月,露天焚烧联办联治的工作模式正式在江北上线。“天眼”在监测到烟雾点位后,准确定位到具体位置,将监测到的位置和图片等生成信息,直接通过E宁波推送至基层治理四个平台,由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将信息发送至网格长手机端。网格长接到信息赶赴现场处置,处置结果报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同时,平台对网格长启动定时提醒功能。
“智能发现加上联办联治,是基层治理网格与部门监管力量的有机结合,这也是我们的一般垃圾焚烧警情能在最快半小时时间内,形成闭环的‘秘诀’。”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模式实现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全方位发现、全过程监管,也充分动员了基层网格员的力量,避免了原本职责不清等问题,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向精准化管理的转变。
据悉,通过对比开展高空了望智能发现前后的数据,江北区发现的垃圾、秸秆焚烧类三、四级事件由去年同期的165件提升至开展后的1369件,慈城区域的PM2.5浓度下降6.3%,空气优良率提升了3.8%。而随着联办联治新模式的上线,江北露天焚烧实现了从人工派单到系统自动流转,将中间流转交办环节大大压缩,时间流转交办速率加快,事件化解处置效率也明显提升,书写出守护绿水青山的江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