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小县大城”书写幸福童话

今年年初,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中共云和县委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云和这座人口只有十余万、地处浙西南深山间的小城,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小县大城”战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2020年,云和城镇化率达7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连续3年居山区26县第一。

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号角吹响,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勇立绿色发展潮头的“云和铁军”接续奋斗迈上新征程,开启“小县大城”2.0版,牵引产业升级、服务与治理迭代、乡村振兴,书写城乡共融、城乡共富的幸福童话。

“云和二十年如一日推进‘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现在80%人口集聚到了县城,是全省少有的人口净流入山区县,城镇化率达到73.1%。当下,我们的木玩产业、现代制造、生态旅游和‘云和师傅’等四个百亿产业规模初显,我们具备了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城乡融合的协调发展优势、改革先行的体制机制优势和实干担当的干部队伍优势。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将全力推进‘小县大城’向名县美城转型,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倍增、生态惠民富民等八大行动,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全国山区共同富裕样板县。”云和县委书记叶伯军这样说。

城乡共融打造美好家园

“政策好嘞!如果没有政府帮扶,我可能还住在山沟沟里呢。”走进云和县凤凰山街道普光小区,崭新的景致处处都充满了城市的气息,周海中是第一批搬进普光小区的居民,住进了一套134平方米的房子。与周海中一样,小区里住的,都是从云和偏远山区搬下来的农民。

2001年,云和县结合山多地少、村多人少、县小而城相对较大的实际,创新提出并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把县城作为县域增长极来建立和发展,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化农民为市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先后建成48个异地搬迁安置小区(点),实现农民异地搬迁3.88万人,全力破解城乡二元“隔离墙”,助推更多山区群众“带权进城、安家落户”,过上无差别的市民生活。

2014年,云和通过户籍改革,统一“居民户口”,使农村群众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第一个拿到新居民户口簿的周伟娟兴奋地说:“进城打工20年了,我们一家人终于名正言顺成为市民了。”

来自雾溪畲族乡雾溪村的宋其蕴,是首批入住大坪社区的下山搬迁村民之一,得益于“同城同待遇”政策,他的孙女在2020年进入了县实验小学就读,“我们住进大坪小区,享受到了城里人的待遇,孙女还能到全县数一数二的小学上学,现在生活真好嘞!”像宋其蕴孙女这样从农村老家将户口迁入县城、并达到入学年龄的孩子,都可获得进县城入学的资格。

同时,云和县还抢抓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契机,探索将进城农民就地纳入社区管理,建立街道与乡镇、城市与农村协同的“街乡共治”新模式,并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乡事城办”专窗和“乡事城服务”窗口,让进城农民办事实现“最多跑一次”,进城农民许多事项可以在“乡事城办”专窗办理就业创业、就学就医、矛盾调解等事项。

为适应农民“带权进城”新变化,各村还在社区设立服务党支部,协调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相关事宜。进城多年,如今已是凤凰山街道普光社区党委副书记的王芳艳深有感触:“这种‘街乡共治’模式,不仅打消了农民顾虑,更实现了从‘被动融入’到‘主动参与’的转变。”目前,云和已有15个社区成立共治联盟,吸纳异地党员6000余名。

经过20年一以贯之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云和已走出了一条人口、产业、功能、资源集聚集约的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目前,云和全县近40%的农民下山转移、70%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80%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93.4%的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96%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发展,城镇化率达到73.1%,成为全省少数人口净流入的山区县。

聚焦产业拓宽共富路径

今年7月,从国家知识产权局传来好消息,中国云和(木制玩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获批成立。一个山区小县为何如此重视知识产权?

云和县是“中国木制玩具之乡”,全县有3万多人围绕木制玩具产业就业,木制玩具出口份额占全国同类产品的65%,建设云和快维中心,将更好地保护木制玩具产品的设计创新,进一步吸引更多玩具企业和设计人才向云和聚集,支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打造木制玩具中国品牌。

云和全县户籍人口11.38万,常住人口却接近13万,数据“反差”的背后是产业发挥的集聚效应。

以木制玩具产业为例,去年产值达80.2亿元,遍布全县的千余家企业,不仅解决就业约3.1万人,更带动来料加工、电商直播等产业发展,涌现了1300余家网店、4个“电商亿元村”,年均网络销售额突破30亿元。

面对共同富裕这一新目标,云和正全力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把“蛋糕”做大做好。

得益于机器换人、数字化改革、传统产业整治提升等行动,木玩行业、轴承、阀门等传统产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在浙江智木玩具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排排机器高速运转,实现喷漆、印刷等智能化运作。通过智能技术改造,该公司年产值实现20%~30%的增长。

浙江兴昌轴承有限公司机器换人后,自动化生产设备24小时运转,除了增加产量还提高了质量。公司将年销售收入的6%投入研发,新产品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寿命是普通钢球的10倍,价格比进口低了一半,不久前拿下2亿元大单,今年产值预计增长30%。

从代加工到贴牌生产,再到自主品牌建设,传统木玩产业也玩出“新花样”。和信、新云、金成等“龙头企业”不仅培育出“木玩世家”等近10个原创IP,一条集设计、制造、跨境电商、主题乐园等于一体的全新产业链也显现雏形。

不仅如此,云和围绕产业增收这一核心,出台了丽水市首个产业兴旺政策——《云和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产业兴旺政策26条》,不断拓宽政策覆盖面,助力产业发展。

云和湖沿库的33个村联合组建了云和鱼夫生态鱼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云和湖2.5万亩水域的养殖经营权,3056位村民成股民,实现了村民和村集体稳定长效增收。

“云和师傅”掀起了异地开发和返乡创业的热潮。云和全县1.5万农民足迹遍布全国29个省份294个县3786个乡镇,带动100多万农民发展产业。除了为异地群众送去了“好技术”,“云和师傅”也为本地群众带来了“致富经”,帮助低收入农户发展食用菌600万袋、茶叶232亩、雪梨600亩、中药材200亩,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助推全县低收入农户实现年均增收15%。

激活生态掘金绿水青山

盛夏时节,崇头镇坑根村处处是美景,村内的古朴民居、竹林云海与“千年历史、千米落差”的千层梯田相映成趣。谁能想到深藏山谷的小山村却是整个云和农房租金最高的地方,吸引了许多外来资本,租下10余幢老房,打造民宿综合体。

“坐拥好生态,家里的灰寮也成了‘香饽饽’,真想不到!”不久前,坑根村村民叶明权喜滋滋地在自家60平方米的灰寮流转协议上签字。据悉,全村100余间牛栏、猪舍都以统一的价格、一次性流转给了村集体,纷纷变身书店、咖啡馆、酒吧,除了房子租金,村民还能打工、种菜,一年收入不少。

眼下,崇头镇已发展农家乐民宿160多家,年游客量达到1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个多亿。美丽生态带来美丽经济,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绿水青山释放的生态“红利”。

在云和,坑根村的美丽蝶变不是个例,许多衰老的村落也焕发出勃勃生机。

因为有了“长汀沙滩”,石塘镇长汀村从80%村民外出务工的贫困村,变为80%村民返乡创业的富裕村。短短5年,山、沙、水、村,吸引游客近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4500万元。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近4万元。

离长汀村不远的小顺村,作为一个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重点节点,红色资源丰富,眼下,投资2000万元的小顺军民融合体、水上巴士、绿道等正紧锣密鼓设计、施工,推进“红绿”融合发展。

赤石乡滨湖村立足“浪漫赤石”定位,改换“赛道”发展旅游产业,建设玫瑰苗木基地——滨湖玫瑰园,并向低收入农户免费赠送玫瑰幼苗,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短短几个月就吸引游客上万人次。

立足“一城一湖一梯田”空间布局,云和提出新点子,分类打造滨湖、沿山、沿溪3组10个未来乡村,把“盆景”连成“风景”。目前已引来梯田主题酒店、嘉瑞温泉度假村、聚仙岛文旅综合体等项目,撬动社会投资近百亿元。

此外,全国首宗“生态地”出让、全省首个生态产品政府补偿性采购办法、全市首笔无实物抵押“数字生态贷”等一项项源于云和的探索,也在不断激活绿水青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