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4月第一周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日均3万辆

本周车市概述(20210401-0411)

1.4月乘用车市场周度零售走势

由于去年4月的疫情影响已经大为缓解,基数相对合理,因此可以主要对比2020年的走势分析。4月第一周的市场零售达到日均3.0万辆,同比2020年4月的第一周增长5%,表现相对平稳,但相对2019年4月的第一周是稍有下降9%的。且本周相对于21年3月第一周环比下降17%,下降幅度较大。

而乘联会3月第一周的市场零售达到日均3.5万辆,同比2019年3月的第一周增长3%,表现较好。目前看4月的车市走势相对不强。

今年4月第一周应该是与2019年的环境差异不大的,目前的经济环境也是在相对稳定向好,居民消费热情没有太大的不利影响。但目前的主力企业走势不强,而二三线企业走势分化,带来一定的增长压力。

2.4月乘用车市场周度批发走势

4月的厂商批发销量走势起步平稳。第一周的日均厂商批发销量是3.2万辆,同比2020年4月的增长幅度是7%,表现相对平稳。

本周相对于3月第一周的销量下降25%,行业的压力相对较大。由于目前的渠道处于相对中低库存的特征,经销商的进货节奏应该更积极,因此总体看4月第一周批发走势不强。

4月第一周相对于19年4月的批发下降5%,走势相对放缓。但2019年4月已经进入渠道去库存的阶段,因此较2019年的厂商批发增长压力不大。

3.2020年乘用车企业油耗积分-745万分,新能源积分327万分

按照《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要求,工信部将企业递交的2020年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执行情况年度报告进行公示。从发布的企业平均油耗水平来看,2020年新能源积分和传统燃油车油耗压力较大,新能源积分用于目标值327万分,传统车油耗达到目标值的111%,相对目标偏高。2020年的油耗积分出现剧烈的下降中,从2017年的1069万分下降到2018年的698万分,下降400万分,油耗积分2019年下降到129万分,下降570万分;2020年出现全行业的负积分745万分。较而新能源积分从2017年的179万分上升到2018年400万分,增长220万分,2020年下降到327万分,新能源积分表现极其突出。

由于2020年油耗积分表现相对较差的主要是合资品牌,合资品牌自身前几年的油耗节约尚好,大部分可以靠自身油耗结余弥补,且在合资企业所属大集团的范围内还能部分平衡,合资企业油耗积分需要购买新能源积分去弥补的不是规模很大。

虽然新能源积分抵充燃油积分的效果在2020年仍不显著,这也实际是我们达到了双积分的组合拉动目标,2020年通过新能源车促进燃油车油耗降低的良好效果。相信2021年的新能源车会进一步大幅增长,双积分政策对合资企业和自主品牌发展新能源车的压力都是很强的。

4.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应扩大适用范围

目前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是对纳入项目库的项目,交通运输部根据地方申请按程序进行审批或审核,按照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综合客运枢纽、公路相关设施类项目、内河、交通运输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等不同项目的投资补助标准核定拟安排的项目车购税资金额。

实际目前的道路通行压力主要是城市内道路的拥堵,车辆购置税的收入也是主要为城市居民的购车缴税,主要用车范围也是城市道路,而高速公路等有收费收入,相对城市道路改造的资金压力也小一些。

目前的地方城市财政压力很大,而改善城市内道路是促进购车消费的重要措施,因此部分车购税应该按比例给地方财政,这样才能促进地方提升汽车消费的积极性。否则各城市的改善用车拥堵责任重大,但资金来源困乏,不利于车市消费可持续增长。

5.车企向高科技企业转型是硬仗

十四五期间,上汽将在智能电动等创新领域投入3000亿元,全面向高科技企业转型。在智能网联领域,上汽将围绕“一三五”战略构想,加快推动自主创新。其中,“一”代表“以用户为中心”;“三”代表产品、体系和生态三大方向;“五”代表软件、人工智能、网络信息安全、大数据和云计算五大核心技术能力。

在智能网联化产品方面,上汽将围绕智己汽车、R品牌高端智能电动汽车、上汽大通、智能重卡和Robotaxi等项目,全力推动技术创新:可升级、可拓展、可快换的全新一代纯电动专属整车架构;零热失控风险、实现超级快充、零衰减体验、低厚度电池包的液态锂电池,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面向商业应用的固态锂电池,长耐久、低成本、高功率密度的燃料电池;长续航能力、多能量梯度、多驱动系统的系列化“三电系统”;主从式中央集中的电子架构,硬件可插、可拔、可拓展、高算力、高带宽、高融合、高安全;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实现软件可订阅服务、千人千面;智能网联汽车硬件平台4i核心控制器,包括iBOX智能车载终端,iECU智能驾驶计算平台,iBS智能线控制动系统,iEPS智能线控转向系统。

这些技术概念的推出,颠覆了传统车企的技术知识体系,对研发制造服务体系带来重塑性的冲击,创新力度超强,这也是未来其他车企必然的选择。车企的高科技转型也带来行业的分化,只有跟上趋势的企业才能生存,外部新势力的持续进入,内部自我革命的必然趋势将是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