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地合作赋能甘肃高质量发展综述

春来陇上,春潮澎湃。

新年伊始,甘肃瓜州,甘肃电投常乐电厂1至4号机组优化排产,助力甘肃酒泉—湖南韶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祁韶直流工程)行稳致远,河西绿电在0.008秒内直送湖南。

特别是华润集团参股开发建设常乐电厂6×100万千瓦火电项目,4号机组自2023年底投产以来,将祁韶直流工程输送功率由300万千瓦提高至最大600万千瓦,每年可带动河西360亿千瓦时电能输送至华中,带动980万千瓦配套新能源建设。

2025年1月1日至2月5日零时,祁韶直流工程向湖南送电35.34亿千瓦时。该工程自2017年6月23日投运以来,累计输送电量超1900亿千瓦时。

这是国家电网、华润集团与甘肃电投集团及项目所在地瓜州县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助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生动实践。

央地企业合作项目是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助推器”。甘肃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更具竞争力,离不开央企的支持、付出和贡献。

据省政府国资委统计,我省2021年—2024年共签约央地企业合作项目396个,计划总投资9377.81亿元。截至2024年12月底,已开工375个,150个项目建成投产,累计完成投资4071.81亿元。两年,62户中央企业所属的1139户在甘全级次企业为我省贡献了约55%的工业增加值,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央地合作高歌猛进

年来,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持续加大对甘肃的支持力度,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了一批重大项目,我省央地合作形成了宽领域、深层次、全方位的发展格局,央企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绿色环保等领域占主导地位。特别是2024年以来,我省央地企业合作项目建设快马加鞭、向新提质。

从项目承接地看,2024年累计完成央地企业合作项目投资额前5位的依次为:庆阳市、酒泉市、兰州市、张掖市、天水市;总投资进度前5位的依次为:庆阳市、嘉峪关市、酒泉市、陇南市、武威市。

4年来,庆阳市签约央地企业合作项目43个,总开工项目40个,累计完成投资1377.20亿元。其中,核桃峪和新庄各800万吨/年矿井及选煤厂项目、长庆油田陇东油区油气产能建设项目、正宁电厂2×100万千瓦清洁能源项目建成投运。

酒泉市签约央地企业合作项目25个,已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478.89亿元。其中,瓜州70万千瓦光热储能项目投资进度接100%。

兰州市签约央地企业合作项目46个,总开工项目42个,累计完成投资459.35亿元。其中,兰州石化公司120万吨/年乙烯改造项目已取得安评、稳评等8项批复和备案,兰州市北部片区通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加快投资建设。

张掖市签约央地企业合作项目27个,已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244.28亿元。其中,甘州区电化学储能生产项目、山丹东乐滩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30万千瓦光伏项目、板桥北滩330千伏汇集站项目已建成投运。

武威市签约央地企业合作项目39个,已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159.34亿元。其中,华电凉州九墩滩5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民勤红沙国能2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已建成投运。

15户省属企业签约项目32个,已开工26个,累计完成投资额592.12亿元。其中,甘肃电投集团常乐电厂5号、6号机组项目进展顺利,兰永临高速公路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2024年,甘肃央地企业合作项目完成投资1420.69亿元,同比增长24.81%,占全省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总额的17.8%。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项目生成“准”、引进“好”、推进“快”,离不开甘肃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

2024年,在全省央地企业合作项目建设中,不论是投资额还是投资进度,庆阳市均位居全省第一。

2024年,庆阳市累计新增央地企业合作项目投资总额570.18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570亿元的100.03%,较2023年集中签约额增长51.96%。

从具体项目上看,庆阳±800千伏换流站交流系统、庆阳北750千伏变电站工程、陇电入鲁工程及配套线路工程基本建成,比预定工期提前了4个月。核桃峪煤矿、新庄煤矿投产,2024年完成产值42亿元,创造税收8.5亿元。

这源于庆阳市高位推动央地对接、竭力强化服务保障。

庆阳市制定《央企来庆考察投资对接服务清单》,“一对一”组建项目专班,“清单化、台账式”管理,月统计调度、季分析评价、不定期实地走访调研,实打实抓促项目快落快建。

2024年,庆阳市政府先后召开油田临时用地联审联批会议3次,协调供应临时用地1万亩,服务长庆油田等企业实现最大油气增量;先后14次召开陇电入鲁、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东数西算”等专题推进会,解决项目征地、资金兑付、管线迁改、运输通道、环境容量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全要素保障重大项目建设。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年来,我省以一流环境“引大引强引头部”,用倾情服务惠企利民促增长。

省委、省政府建立常态化会谈交流机制,定期召开央企融合发展恳谈会。省政府建立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月一联系、一季一协调、半年一汇报的“四个一”协调推进机制,全力服务保障合作项目落地实施。

省发展改革委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减环节、减材料、减跑腿、减时间。省自然资源系统实行“网上办理”“带图审批”,提升建设用地审批效率和质量。省政府国资委建立合作事项台账,实行清单式管理,分级调度、分类推动,加强向国务院国资委、央企总部汇报衔接,对合作过程中遇到的投资规划、项目审批等重大问题,积极争取各方支持。

武威、白银、陇南等市州建立“项目管家”服务机制,开辟“绿色通道”,服务保障央地企业合作项目加快落地。

在三峡恒基能脉瓜州70万千瓦“光热储能+”项目现场,光热熔盐储能电站主变和送出线路已经带电,调试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预计今年上半年并网发电。

三峡恒基能脉(酒泉)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项目现场负责人彭世德说,项目的顺利实施得益于瓜州县政府为企业提供的“保姆式”服务。在前期的办证、办照以及后期的用水、用电等方面提供“一对一”服务,并在后续的建设中最大程度协调提供用地、用能、用工等要素保障。

营商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先手棋”、招商引资的“强磁场”、释放活力的“稳定器”。

我省各级各部门在新能源指标配置、项目审批、用能、用地、环评等方面给予中央企业全力支持,持续优化投资创业生态,吸引中央企业投资兴业。央地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升、成果不断涌现。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共谋振兴新突破,央地携手向未来。

在央企和甘肃“双向奔赴”的共同努力下,396个央地企业合作项目在推动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迸发强劲动能。

传统产业焕发生机。针对当前海洋模块钻修机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恶劣、效率低下等不利因素,兰石集团联合中国海油开展国内首套全自动化海洋模块钻机、海洋修井机的研发攻关,实现了包含钻机环网集成控制系统、自动化猫道、自动化机械手等多项装备技术突破,并在中国海油内多套高端钻修机进行产业化应用。央地共同推动兰州石化乙烯改造、庆阳轻烃深加工等重大项目开工落地,积极引进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工程塑料等化工产业,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甘集聚,赋能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我省充分发挥特色产业类型多样、市场潜力大等比较优势,加强与相关中央企业对接沟通,深化项目合作、股权合作、技术合作,合力推进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绿色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中核集团以兰州、酒嘉地区为核心,持续推进核燃料循环产业、核环保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人才、科技、产业等优质资源集聚。

为抓住用好甘肃新能源产业优势,中央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与甘肃协同推进河西走廊千万千瓦新能源基地、陇东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能源基地建设,以及“西电东送”外送通道建设,助力甘肃打造风、光、水、火、核多能互补及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体系,两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325.08亿元,助推甘肃新能源装机占比提高至63.4%、跃居全国第2位。

2024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甘投资首次突破200亿元,完成工业产值736.79亿元。实现陇电入鲁工程甘肃段率先贯通,陇电入浙工程开工建设,陇电入川工程完成可研内审,秦川等5项750千伏工程建成投运;玉门油田建成中石油规模最大的3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中石油首个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落地甘肃;中国移动(甘肃·庆阳)数据中心N01新型工业化数据中心、中国能建庆阳大数据中心产业园A1数据中心建成投运,大数据与新能源产业的叠加优势深度耦合、全面释放。

科技创新成为“最大增量”。我省深入实施强科技、强工业行动,建立配套企业、技术攻关、短板弱项、对标企业、重点事项5张清单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围绕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深化与相关中央企业合作,助力甘肃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两年来累计完成投资430.73亿元。中国能建集团绿电制氢氨项目、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边缘算力机房综合服务项目在兰州新区加快建设。

央地合作,乘势而上,更上层楼。一幅携手共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央地合作新画卷在陇原大地铺展开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