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持中小微企业 政府数据“共享”供应链

“由于难以从政府部门获得企业高质量数据,我们只能结合产业互联网场景,比如与棉花、塑料、布匹这些产业信息平台合作,提取、加工相关数据,为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赋能。”百融云创创始人、CEO张韶峰坦言,该公司创新开发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模式下的小微金融很受认可,已经在多个场景得以复制,但实际做起来仍然会感到有点累。

张韶峰提到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模式下的小微金融,是供应链金融的一种形式。其主要逻辑是构建“产业+科技+金融”生态链条,银行端提供优质的金融资源,产业端提供深度的行业数据,作为中间“桥梁”的科技公司负责把整个产业数据实现金融化,打造出一整套完善的风控体系。

百融云创供应链金融实践

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不足是国内企业信贷结构的现状。相较于国内大型企业信贷供给过剩的情况,中国小微群体仍然无法享受到充分的信贷服务。根据世界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小微企业融资缺口高达13.3万亿元人民币。以供应链为基础进行中小微企业的下沉服务已成趋势。

目前,产业端与资金端诉求存在连接间隙。对于产业端,生产经营需要低成本的资金;作为资金端的金融机构则想要将信贷资金投向更为优质的资产。在“互联网+产业”背景下,降成本、提效率、降产能、去库存成为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金融特有作用,推进供应链升级,但目前产业端缺乏金融业务及风控经验,金融管理工具设计能力不足。对于资金端,银行原有的金融供给模式单一,功能较弱,政策僵化,跨区域金融服务机制缺失,难以满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且缺乏行业洞察,研发成本较高,难以面向场景进行管理工具的设计与实现等问题,也是当前资金端面临的重要挑战。

百融云创创新构建“产业+科技+金融”生态模式,在金融机构和产业互联网之间搭建起资金资产对接的桥梁。百融云创通过科技从“资产化”、“数据”和“平台”三个方面赋能连接产业端与资金端,利用产业数据还原小微企业信用,解决小微企业信用评估难的问题,构建新型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流程的风控解决方案。

在产业场景端,百融云创通过提供科技服务助力基于产业的供应链金融,提升整个产业场景的服务价值,促进垂直整合。在金融机构端,百融云创依靠平台优势,服务金融机构,通过科技实现数据赋能、资产化赋能、平台赋能。在确保真实性和透明度的前提下,将天然存在小额、分散特征的普惠金融人群信贷资产推荐给银行,通过搭建银行与长尾人群的通道,可以有效促进低成本的银行资金流向普惠金融关注的小微企业及企业主并降低其融资成本。

百融云创小微金融负责人表示,“产业+科技+金融”模式能够打破“数据孤岛”,让不同体系中数据的沉睡价值被唤醒,有效解决了普惠金融人群因结构性数据缺乏或不足而风控难度高的问题,从而获得“1+1+1>3”的效果。

百融云创联手快塑网、中信银行共同打造的“中信塑贷”即是这一模式的落地典型产品。在这个合作过程中,百融云创对应用场景数据进行了提取、翻译,支持银行高效地进行目标客群选择、资产选取标准确定等工作。同时,百融云创还提供企业身份认证、企业交易真实性认证等服务,支持银行提前锁定贷款额度,优化客户体验,以及确定贷款用途。“中信塑贷”的推出,突破了原有塑化行业内融资难、成本高、服务落后等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以订单为依据进行信用资金支持,助力快塑网平台更好地服务其优质客户。

经过多年实践,百融云创构建的“产业+科技+金融”模式,已经在纺织、快消、钢铁、塑化、物流、三农等产业实现合作,开发了15大行业的头部产业互联网平台,挖掘出约8000亿信贷规模的优质场景。日前,这一创新入选为工信部2020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普遍存在信息孤岛问题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为批量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百融云创作为先行者,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实践,取得了不少的创新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是,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并不是很顺畅,由信息孤岛产生的“信用”问题普遍存在且颇为棘手,诚如张韶峰提到的“实际做起来感到累”。

张韶峰表示,因为从相关部门和企业获取数据存在门槛,只能针对不同的场景逐个开发相应的产品,相对来说效率就会打折扣。如果有更为全面、权威的数据,类似百融云创这样的金融科技企业无疑将能够更为高效地服务更多企业。

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数据鸿沟或者信息孤岛,有一些政府部门掌握很有价值数据,但是出于种种原因,共享没有到位;有一些核心企业也掌握核心数据,因为担心怕泄密,影响竞争优势发挥等,也不愿意拿出来分享。

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应用,供应链金融从数据的采集、挖掘、传输到分析都有效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但是信息孤岛的问题,使得新技术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阻碍了创新的进一步延伸。

在供应链金融蓬勃发展的背后,依然面临授信方式局限、融资方式僵化、产业链信息孤岛三大核心挑战。全国征信系统尚待完善,中小微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完全对称。由于中小企业时常出现管理规范程度不高、没有合适的抵押物做担保等问题,银行往往无法对它们直接授信。除了寻求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配合之外,银行等金融机构通常只能触达至一级供应商和经销商,无法触达二三等多级供应商和经销商,导致无法完全满足整条供应链中大量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僵化而有局限的授信方式,使得中小微企业需要付出高昂的融资成本。

自2017年国办84号文发布之后,国内供应链金融行业正式迎来高速发展期,随后从国家到地方陆续发布积极政策,鼓励供应链金融发展。一时间,供应链金融被给予厚望,为真正突破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可行性路径。尤其在疫情期间,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再次凸显,很多企业意识到线上化与数字化的重要性,供应链金融的积极影响进一步得到强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大货币政策创新力度,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对复工复产核心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及其核心配套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带动产业链恢复运转。

如何真正打破信息孤岛,让供应链金融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数据开放带来的机遇

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一同纳入到此次要素市场化改革之中。《意见》提出,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

数据要素市场化新规的出台,为破局供应链金融打破信息孤岛提供了基础,有望使各类数据形成合力产生巨大的金融价值。“对数据、信息依赖程度越高,线上化程度更高的领域,肯定是首先受到影响和受益的领域。如互联网、IT信息技术和金融等。”张韶峰表示。在他看来,“不敢开”是目前情况下制约数据市场化的重要因素。

自2014年以来,政府部门已将可掌握的信用主体信息都统一归纳到由发改委建立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政府方面确实已有能力可以提供一站式数据查询服务,但是这个服务对绝大多数的征信机构都不开放共享,只供政府内部使用。

对此,专家表示,其实风险防范还是在于市场,然而市场却没被很好地激发。政府建立数据库的价值就在于应用,应用价值的大小在于贡献服务的范围大小。而“一刀切”的风险防范,导致政府建得轰轰烈烈的数据库,没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效用。

业内人士认为,要对市场化征信机构等金融服务平台开放共享数据。据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的《疫情下企业融资与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300家融资机构中,有85.8%受调研企业非常希望政府开放公共数据,如海关、税务、市场监督、工商注册等,以及其他零散的数据,如司法、舆情等等。

报告还强调,不能把所有责任全部推给金融机构,政府管理部门也要积极发挥功能。供应链金融涉及利益主体众多,任何主体的缺失、或者行为失当,都将导致信贷风险上升,供应链金融就会成为难以真正全面实现的“镜中之花、水中之月”。

专家表示,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开放海关、水、电、煤、电信等公共单位的数据信息,加强金融机构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为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撑。引导核心企业合理开放、共享数据。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整合各类数据信息,构建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