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群体太少 海量数据遭遇业绩滑铁卢

2020年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软件行业自主可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包括大型移动通信商在内的国企、央企都启动了国产化替代方案,核心系统都已制订了国产化替代计划。在这种形势下,国产软件迎来了高速的发展机会。

然而,一家从事国产数据库软件的上市公司海量数据(603138.SH),却遭遇到了业绩滑铁卢。

根据公司的自我介绍,海量数据是一家从事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与服务的提供商,主要针对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数据中心,向客户销售数据库和数据中心相关的服务。

公司产品的销量并不完全公开,以笔者查询《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的公示为例,海量数据称核心自主数据库产品“云图数据库管理系统AtlasDB”的售价为12.8万元,但在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网站显示的销量为零。在同一界面,同样为国产软件的神通数据库则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退役军人事务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采购记录。

客户群体太少

10月12日,海量数据发布2020年三季报,1-9月份实现营业收入2.9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3.69%,实现净利润199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9.89%。

原因何在?

在半年报中,公司对自己的客户群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已覆盖金融、电信、能源、制造、政府、交通、医疗等多个重点行业,客户数量已超过2000家,并拥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移动、国家电网、格力电器等数百家优质客户。

恰恰是这段略显炫耀的文字,暴露了公司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对于一款公开售价12.8万元的数据库软件来说,客户群体还是太少了。

另外,数据库行业非常特殊。对于企业来说,数据就是资产。现代信息化的企业中,客户信息、产品信息、决策分析等相关数据高度依赖数据库,数据库有价,数据无价,和其他软件不同的是,数据库软件的价格敏感度相对不是非常高,大型企业更倾向于使用成熟可靠的数据库系统。

国产数据库中,阿里的OceanBase等在金融行业经过广泛验证的数据库比较受欢迎,规模较小的数据库厂商发展空间比较小。

即便是选择通过性价比来竞争,在市场上,依然有非常成熟的开源数据库可以选择,从安全性上讲,开源产品也属于可控的范围。

上有已经价格合理技术成熟的国产数据库,下有价格低廉的开源数据库。这或许也是海量数据拓展用户范围较为困难的主要原因。

相对优质的资产负债情况

公司2017年上市以来,当年净利润5659万元,2018年5373万元,2019年5693万元,业绩一直原地踏步。

然而,和业绩截然不同的是,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却比较优异。

公司资产负债率只有23.32%,账面现金(含理财)3.6亿元,超过资产总额的一半。没有一分钱有息负债,利息费用为零,财务费用为-240万元。对比公司2020年三季报和2019年、2018年甚至2017年年报,公司资产负债表的所有项目,几乎没有明显变化。三年来,资产总额仅从6亿元变为6.4亿元。

也就是说,从利润表的业绩情况看,这是一家缺乏成长性逐渐萎缩的企业;从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构成看,这是一家轻资产运营,充满朝气的企业。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

这种互相矛盾的财务数据,往往产生于“防守型”经营的企业。公司的经营规模相对稳定,无论是应收款还是应付款,赊销赊购的比例也相对固定,有稳定的现金流。

现金流量表显示,海量数据的现金收支基本持平。公司的全套财务报表,就像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运行,实现微妙的平衡。

那么问题来了,公司上市后就没有发展?

上市的真实理由

在三季报发布的同时,公司还发布了一则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公告。公告显示,公司2017年上市时共募集了1.66亿元资金,迄今为止仅使用了6580万元,其余的均以银行存款或购买理财的形式闲置。

公司招股书中提到的建设营销及服务网络建设(扩建)项目,经股东大会通过,终止进行。对于终止项目的原因,公告中进行了解释,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公司外部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用户需求不断更新;二是因为北京及其他城市的房价不断增长,导致营销网络建设成本超预算。

笔者认为,只有第一个理由是站得住脚的,正如前文所分析,公司的产品竞争力不足,才是募投项目无法继续开展的真实原因。关于房价的理由过于苍白,2017年以来,全国大中型城市房价基本稳定,除非招股书里的预算完全没有考虑时间成本,说明公司招股书里的项目过于敷衍,压根不是公司上市的真实目的。

那么,公司上市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笔者翻了公司招股书和上市以来的公告,发现主要有三个目的。

其一是减持套现。据招股书,公司上市时,主要大股东为陈志敏、朱华威夫妇,员工持股平台和一家财务投资公司。随着公司上市,解禁期刚过,大股东便开始频繁减持。员工持股平台持股比例已经从上市之初的2.79%减持到如今只占0.3%;财务投资公司已经在2019年年初减持套现离场;朱华威所持股权也从32%左右减持到29%左右。一般认为,成长性较高的企业会得到股东的认可,自然会长期持有,刚过解禁期就频繁减持,则说明公司内部人士对前景并不乐观。

其二是质押套现。2018年起,陈志敏、朱华威夫妇开始进行股权质押。截至11月8日,陈志敏的股权质押比例达到持股比例的45.75%,朱华威的股权质押比例达到持股比例的14.48%。

单纯从比例看,还不到危险区,但是股权质押的频次和比例越来越高。这说明,要么两位大股东的资金状况不佳,需要股权质押资金周转,要么两位大股东有清仓式质押套现的倾向。

其三是股权激励。公司上市之初就发布了《北京海量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因为解锁条件非常容易实现(仅以2016年净利润为基数,当年净利润只有4500万元),并在随后年份及时兑现。2019年,公司又发布《提请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办理子公司员工股权激励计划相关事项的议案》,继续为核心员工提供股权激励计划。虽然公司业绩不佳,但利用资本市场激励员工的手段无不应用到极致。

综合公司上市以来的公告,可以发现,公司上市的目的主要围绕着给股东、员工充足利益,却不肯在经营上下大力气,忽视了投资者的利益。

匪夷所思的增发

在上市融资无处安放的同时,公司又发布了一则公告《2020年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公司拟募资5亿元,用于数据库技术研发升级建设项目(约3亿元)、数据库安全产品建设项目(约1.6亿元)和补充流动资金(4000万元)。

作为一家国产数据库提供商,公司继续加大技术投入是没错的,但是在上市时募集的资金还大半闲置的情况下,再去募资5亿元,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软件技术的开发投入,不像建一条生产线、盖一栋楼那样简单,而是需要不断迭代和线性增长的。假如去年研发投入3000万元,今年可能需要投入4000万元、5000万元,实现软件产品的升级迭代,并在客户反馈良好的情况下进行下一个版本的迭代。

预案显示,整个项目主要包括两大技术升级,一是AtlasDB关系型数据库升级,将拥有丰富完善的SQL语法、强大的查询优化器、并发控制手段、存储优化手段等;二是Vastbase关系型数据库升级,增加了地理信息功能组件和流计算实时处理引擎,同时将拥有丰富完善的SQL语法、强大的查询优化器、并发控制手段、存储优化手段等。

笔者曾经是Sybase和Oracle数据库的管理员,从海量数据发行预案的描述来看,只是数据库功能的正常迭代更新,应该算作日常的研发支出。

对于资产总额只有6.48亿元(包括上市融资来的1亿多元闲置现金)的海量数据来说,投入5亿元相当于再造一家上市公司。

如此大规模的扩张,新增客户在哪里?风险又是如何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