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企业绝地翻盘 新华医疗自砍3成净利求生

骨科耗材集采尚未正式拉开序幕,就有企业宣布放弃骨科耗材代理业务。

4月19日盘后,新华医疗(600587.SH)发布公告称,受医用高值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等影响,综合考虑代理业务的经营风险及毛利率水平等因素,经下属子公司上海泰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泰美”)与强生(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强生医疗”)协商一致,拟于2021年6月30日与强生医疗终止业务代理合作。

上海泰美是强生医疗骨科、神经介入等产品的总代理商,其90%以上的营收均来自于强生医疗的代理业务,终止合作预示着新华医疗将完全放弃进口骨科耗材代理业务。

根据定期报告,2019年和2020年1-9月上海泰美的营业收入占新华医疗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5.82%和27.15%,上海泰美的净利润占新华医疗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7.5%和28.93%。

新华医疗也坦言,此次终止代理强生医疗业务,短期内对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国家组织骨科耗材的带量采购尚未正式开始,我们很难预估中选价格降价幅度有多大,但可以预见的是,集采对我们的代理业务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所以提前进行了通知。”新华医疗证券部负责人4月20日对时代财经表示。

降幅若达75% 代理商将被淘汰出局

上述新华医疗证券部负责人表示,新华医疗与强生医疗的代理合作始于2009年,上海泰美主要代理销售强生医疗的骨科关节、神经介入等产品。

根据公告,新华医疗2019年净利润为8.6亿元,其中上海泰美净利润6454.83万元,占总利润的7.50%。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1-9月,新华医疗净利润2.23亿元,较2019年前三季度的8.02亿元大幅下滑,但上海泰美同期却实现了6457.37万元净利润,占新华医疗总利润的28.93%。

这也意味着新华医疗此次终止合作,将砍掉自身近3成的利润,如此“壮士断腕”与近期引起行业巨震的骨科耗材集采有关。

4月1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开展部分骨科类高值医用耗材产品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宣布将计划分批开展骨科类高值医用耗材产品信息采集工作,首批开展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类高值医用耗材产品信息采集。

医疗器械营销培训专家王强4月20日对时代财经指出,代理商主要依靠从生产企业方面采购的进货价和终端销售价差额赚钱,利润空间较生产企业更小,带量采购虽然没有限制供货渠道,但价格大幅度下降以后,代理企业利润空间可能会接近于0。

骨科耗材代理业务的毛利率远低于其他骨科耗材生产制造企业的毛利率。

以凯利泰(300326.SZ)为例,2019年凯利泰的骨科脊柱或创伤产品毛利率高达83.25%,而根据年报披露,2019年新华医疗骨科植入物销售量为30.87万套,销售收入为11.5亿元,骨科植入物平均销售价格约为3725元/套,毛利率仅为15.12%。

“经过计算,行业内普遍认为,当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超过75%,代理商基本上就会失去利润空间,面临淘汰出局。”王强表示。

按照此前省级骨科耗材带量采购经验,中选产品平均降幅达60%-80%。2020年7月,在江苏第三轮高值医用耗材联盟带量采购中,初次置换人工膝关节平均降幅67.3%,最高降幅81.9%。2020年8月,安徽省骨科关节类集中采购谈判议价顺利完成,240个骨关节产品平均降幅达到81.97%。

这意味着,国家集采落地后,骨科耗材很可能和冠脉支架一样,一夜之间步入“百元时代”,新华医疗毛利率本就微薄的骨科耗材业务甚至有可能成为公司的累赘。

生产企业绝地翻盘 流通企业“强者恒强”

不过,新华医疗并未就此彻底放弃骨科耗材业务。

早在2016年,新华医疗和台湾联合骨科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合资企业山东新华联合骨科器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联合”),布局骨科耗材研发、生产和制造。该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将形成年产人工髋关节4万套/年、人工膝关节3万套/年,正常年销售收入约4.41亿元,年利润总额1.62亿元,产量与销售收入均达到国内行业领先地位。

上述新华医疗证券部负责人对时代财经表示,终止了与强生的代理合作后,会加大对骨科耗材的研发,将此作为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

事实上,从药品集采的经验来看,中小型医药制造企业抵御集采风险的能力要强于中小型流通企业。

在带量采购下,中小型的医药制造企业一旦中选,便可绝地翻盘。日前向科创板提交了上市申请的汇宇制药便是最好例证。

2018年11月,国家启动4+7带量采购试点,作为当时唯一过评的培美曲塞二钠国产仿制药,汇宇制药独家中标。2019年,4+7带量采购全国扩标,汇宇制药和原研厂家礼来共同中标,汇宇制药的中选价格为798元。

根据招股书,中选前,汇宇制药的培美曲塞二钠年销量仅2.58万支,2019年快速上升至54.24万支,2020年销量达到112.18万支,销售额也从2018年的不足3000万元,上涨至2020年的12.36亿元。

但对于医药流通行业而言,带量采购只会加剧“强者恒强”的趋势,大部分中小型流通企业或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截至目前,国家组织了四批药品带量采购,中选产品平均降价幅度均超过50%。药品价格大规模“跳水”,给医药流通行业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

以第四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上海地区的配送企业为例,在全国四大医药流通企业里,除了九州通(600998.SH)未现身上海地区中选品种的配送名单外,其余三家包揽了上海地区的国采品种配送,中小型配送企业完全从名单上消失,其中国药系配送企业获得22个品种的配送资格,上海医药21个,华润医药2个。

而随着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的开展,中小型医疗器械流通企业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目前国内医疗器械流通企业约19万家,前四大流通企业占比仅12%,行业集中度远低于药品流通,行业整合空间巨大。

九州通总经理付雄曾表示,医疗器械行业更倾向于一站式采购,即一家企业可提供相关所有器械,因此拥有全国范围内流通网络的平台更利于医疗器械的销售。

据了解,九州通2007年才正式入局医疗器械流通领域,属于这个行业的后来者。但截至目前,九州通已跻身行业三强。2020年半年报显示,九州通医疗器械与计生用品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02.6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3.04%。

“随着带量采购的出现,医疗器械行业的利润会进一步变薄。政策的变化也会加速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中小企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进一步集中,以量取胜。”付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