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微速讯:京津冀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 协同发展跑出“加速度”

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累计就业1442万人,铁路里程超过1万公里……京津冀协同发展2022年成绩单日前出炉,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十足。京津冀协同发展9年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第三产业和新兴经济加快发展,创新驱动力持续增强,协同发展战略格局日渐清晰。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加快建设

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北京市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10万亿元,其中,北京、河北生产总值跨越4万亿元量级,均为4.2万亿元;天津生产总值为1.6万亿元。


(资料图)

与此同时,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效果渐显。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2022年上半年,首都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万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的四成,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生产总值占首都都市圈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9.9%、37.6%和52.5%。

根据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首都都市圈包括通勤圈、功能圈和产业圈三个圈层。“通勤圈”指环京交界地区;“功能圈”主要指北京与天津和河北雄安新区;“产业圈”是京津冀地区的节点城市。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穆鹏在今年北京市两会上表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把“通勤圈”建设好。今年,将加快建设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第三产业和新兴经济加快发展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有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2022年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为4.8:29.6:65.6,第三产业比重最高。其中,北京三产占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天津占比超六成,河北提升速度最快。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冯长春分析,京津冀三地中,北京资本外溢显著,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现代服务业成为京津冀区域跨省市投资重点领域。

京津冀地区的新兴经济也快速发展。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2022年为17330.2亿元,占GDP的比重超四成;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2%,较2014年提高1.9个百分点;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6%,比2013年提高8.8个百分点。

交通一体化主骨架形成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主骨架加快形成。北京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截至2022年末,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和高速公路总里程均超过1万公里,较2014年末分别增长38.3%和32.6%。

雄安新区对外骨干路网也在持续完善。京津雄核心区已实现半小时通达,京雄城际铁路完成通车,雄安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建设加快推进,“四纵两横”高速铁路网络正在逐渐成形。

“下一步,我们将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按照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有关规划和方案,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向纵深拓展。”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赵同安表示。

此外,京津冀地区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正在稳步提升。目前,京津冀异地就医已实现“同城化”,项目办理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多所北京名校的分校通过跨区域合作在津冀等地顺利落成。

就业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也最能反映区域协同发展的效果。北京、天津和河北城镇新增就业九年累计1442万人。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逐步缩小,2022年京津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8.2%、7.3%和8.6%,均快于城镇居民。

关键词: 协同发展 经济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