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跨山河 广西在建世界最大跨径拱桥预计年底建成通车

天峨龙滩特大桥建设现场。广西新闻网记者 陶媛 摄


(相关资料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中)向观摩团成员介绍特大桥复杂地理环境。广西交通投资集团 供图

3月18日—21日,以“大跨拱桥建造技术:创新与实践”为主题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第二届世界大跨拱桥建造技术大会在广西南宁、河池举行。会议期间,参会专家学者齐聚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南丹至天峨下老高速公路天峨龙滩特大桥建设现场,观摩考察大桥建设进展情况、创新工艺工法、新材料运用和信息化监测系统运用情况等,研讨大跨拱桥建造技术的科研成果运用和创新发展。

19日,记者在位于广西河池市天峨县龙滩大坝上游6公里处的天峨龙滩特大桥建设现场看到,横跨两岸青山的大桥气势恢宏。

“大桥的跨径一度从500米、575米到如今突破600米,最大难点在于确保拱肋节段合龙的精度,这相当于在190米高空‘穿针引线’,实现毫米级精准合龙。”据南丹至天峨下老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长黎水昌介绍,天峨龙滩特大桥是南丹至天峨下老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大桥全长2488.55米,主桥为计算跨径600米的上承式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钢管劲性骨架钢结构重量8202吨,外包混凝土设计方量约27994立方米。目前大桥已完成劲性骨架吊装合龙和管内混凝土灌注施工,正进行外包混凝土施工,大桥进度完成率约66%,预计今年年底建成通车。

天峨龙滩特大桥建设现场。广西新闻网记者 陶媛 摄

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文(中)向观摩团成员介绍天峨龙滩特大桥建设情况。广西交通投资集团 供图

专家学者对龙滩特大桥创新工艺工法、新材料运用等情况开展现场研讨。广西新闻网记者 陶媛 摄

作为一项技术难度很高的桥梁工程,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为保证高质量完成吊装任务,项目参建各方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拱桥施工建造核心技术优势,研发出数字化的桥梁用缆索起重装备、“过程最优,结果可控”的一次张拉扣索索力优化计算方法等系列装备和施工工艺,总结出一套山区大跨度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悬臂拼装技术,不仅将吊装线型等精度控制在毫米级范围内,有效解决大跨度拱桥拱圈线形控制难题,为大跨拱桥建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天峨龙滩特大桥现场观摩会共设置下老岸施工现场、监控指挥中心两个观摩点,观摩团针对信息化建设、钢结构加工焊接、缆索吊装系统运用、拱肋外包混凝土“3环6段8工作面”同步浇筑施工工艺、C80高性能混凝土制备等技术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郑皆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天峨龙滩特大桥建成后,将超越平南三桥(主跨长575米)成为新“世界第一拱”,并将世界拱桥带入600米级时代,在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的世界最大跨度记录上烙上中国制造的印记,对推动大跨度拱桥施工工艺和方法进步,有广泛的科研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同时,特大桥将进一步彰显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刚度更大、日温差不敏感、耐久性好等优势,拓宽该桥型建造及适用范围,为高铁、高速公路跨越山区、峡谷等区域提供技术支撑和鲜活案例,是惠及民生的代际工程,对于进一步形成广西北部地区的连接新通道,构筑起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出省出边、通江达海的高速公路网络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