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脱碳报告发布:从生产和消费两端发力

8月22日,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中国建材机械工业协会、天津市硅酸盐学会、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京联合发布三个报告:《中国水泥生产碳减排技术标准体系和碳排放权交易标准体系研究》《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减碳路径与策略研究》《绿色建材政府采购政策建议》。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表示,国家“双碳”战略实施以来,因总体需求降低以及错峰生产、能效提升等政策措施的驱动,水泥行业减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水泥是应用范围最广泛的大宗建筑材料,而且减排难度大,行业减碳仍然任重道远。


(相关资料图)

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完整的“工具包”

据介绍,《中国水泥生产碳减排技术标准体系和碳排放权交易标准体系研究》提出了“中国水泥生产碳减排技术标准体系”框架,除已有和在编的标准外,报告建议新编12项标准,为水泥生产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提供更完整的“工具包”。

此外,结合水泥企业试点碳交易市场的情况,研究还提出了水泥行业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标准体系框架及核心标准清单,包括水泥生产碳排放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标准,在水泥行业进入碳市场时将有助于提升数据的可信度。

从应用端促进产业链协同降碳

混凝土是水泥产品的主要应用端。《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减碳路径与策略研究》认为,混凝土需求总量下降带来的减排效应与材料高效利用是水泥应用端的两大有效减碳路径。

据中国水泥网水泥研究院预测,未来,混凝土需求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到2030年,混凝土产量将从2022年的约33亿立方米降至24亿立方米,碳排放量与2022年相比,将减少两成。到2060年,混凝土的产量预计进一步降至16亿立方米,碳排放量将减少近一半。

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周永祥强调,将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与结构创新应用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性能优势,降低混凝土的总体用量。同时,通过混凝土的骨料优化设计与掺和料粉体技术,将单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即水泥熟料用量)降下来,这是目前混凝土应用端降低碳排放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绿色建材政府采购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绿色建材试点工作已扩大到全国48个城市。其中, 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预制构件等产品在政府采购工程中作为主体材料应用,在政府采购绿色建材中占比较大。在现有市场条件下,由于绿色产品低碳技术的投入,产品绿色溢价相对较高,但是目前绿色产品的环保价值实现机制尚未健全,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造成绿色低碳产品推广受到一定限制。

《绿色建材政府采购政策建议》提出推动低碳混凝土绿色采购的两方面建议,分别是建立水泥行业的碳标签和完善低碳混凝土绿色采购顶层设计。

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刘敬疆处长指出,随着工作的深入,未来我们将不断细化指标要求,把碳约束纳入我们国家绿色化推进的制度。

对水泥企业而言,通过碳标签可以清晰了解水泥碳排放足迹,直观地获知水泥的碳排放量信息,从而引导下游企业的市场购买行为,带动建材行业低碳转型。该建议中提到,尽早建立水泥产品碳标签制度,完善绿色建材混凝土碳排放评价标准体系。

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蒋荃表示, 碳链也是价值链,碳交易、绿色金融将会给低碳产品带来机遇。绿色建材增加了减碳的维度,减碳量通过交易,可以给低碳产品赋能,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

为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2023年9月12-13日,中国水泥网将在河南郑州举办“2023水泥‘双碳’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水泥节能环保技术交流大会”,助力水泥行业向更低碳、更节能、更绿色的高质量发展迈进。

会议同期将举行“2023水泥行业‘双碳’先进企业”颁奖仪式以及“双碳”装备展,会后还将组织参观济源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全球首条钢渣捕集水泥窑烟气CO2制备固碳辅助性胶凝材料与低碳水泥生产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