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为何在中国申请注册“GPT-5”商标?
GPT-5要到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郭美婷 冯恋阁 广州报道
GPT-4发布不足半年,OpenAI开始给GPT-5申请注册商标。
近日,欧爱运营有限责任公司(OPENAI OPCO, LLC)在中国申请注册2枚“GPT-5”商标,国际分类包括科学仪器、网站服务,当前商标状态均为申请中。而据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信息,OpenAI 已经在7月 18 日申请注册“GPT-5”的商标。从商标信息来看,GPT-5 将提供文本生成、自然语言理解、语音转录、翻译、分析等功能。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顶流”,OpenAI的一举一动都足够引发市场的解读和遐想。GPT-5还有多久到来?OpenAI此举是否有为其在中国的商业版图开疆拓土之意?若大举进军中国市场,OpenAI可能面临哪些待解难题?
几度在中国申注商标
这并非OpenAI首度在中国申请注册商标。
早在今年3月,GPT-4大模型宣布发布不久后,OpenAI就在中国提交了 GPT-4 商标的申请,国际分类为科学仪器。此前,该公司还申请注册了一个国际分类为网站服务的 "WHISPER" 商标。
而距GPT-4发布不足半年,GPT-5的商标注册申请就提前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信息显示,OpenAI 已经在7月18日申请注册“GPT-5”的商标。从商标信息来看,GPT-5 将提供文本生成、自然语言理解、语音转录、翻译、分析等功能。
几乎是同一时间,OpenAI 又在中国申请注册GPT-5商标。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官网显示,欧爱运营有限责任公司(OPENAI OPCO, LLC)已于上月下旬申请注册了两枚“GPT-5”商标,国际分类分别为 9 类和 42 类(科学仪器、设计研究),商标状态均为申请中。
市场将此举视为GPT-5即将面世的一个信号。此前网传,GPT-5将于今年年底推出。然而,在4月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活动中,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曾确认公司目前没有训练GPT-5,且在一段时间内不会进行训练。6月,Sam Altman 又在一次公开参会中被问及GPT-5的进展时回答称:“我也很好奇,我们没有答案,我们不会很快有 GPT-5,我们必须把安全性作为很重要的一部分。”
另外,对于OpenAI几次在中国申请商标的举措,多位受访专家猜测,这可能是微软中国将ChatGPT相关功能引入国内并部署的前奏。
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商标是市场主体的重要商业资产,既是消费者区别不同商品、服务来源的主要标识,同时也有利于市场主体积累、沉淀商誉,从而使得品牌不断增值。
“大模型从研发到投入使用需要经历一系列备案审核,在通过之前先将商标注册是跨国公司业务开展的正常步骤之一。”在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司马华鹏看来,虽然OpenAI并未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但微软已经在国内深耕多年。“我相信微软会把ChatGPT的服务引入中国,这符合我国发展的逻辑。”
我国首批企业已接入Azure OpenAI
事实上,作为美国的AI新星,OpenAI一直没有停下“出海”的探索。
今年以来,公司CEO Sam Altman的足迹踏遍各个国家和地区。除了在国会山呼吁监管,他还飞往欧盟、英国以及日韩等国与政要及企业家见面交流。据报道,Sam Altman在公开场合表示,环球之旅让他对全球人工智能(AI)协调合作的前景“非常乐观”。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场之一。IDC咨询预测,2026年中国AI市场将实现264.4亿美元市场规模,2021-2026五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超20%。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有一批企业接入了OpenAI股东之一——微软的Azure OpenAI商用服务。
Azure OpenAI是微软于今年1月正式上线的服务,利用Azure OpenAI,Azure全球版企业客户可以直接调用OpenAI模型,包括GPT-3、GPT-4、Codex和DALL.E 2模型,与此同时,面向企业用户的Azure OpenAI ChatGPT服务也在全球版Azure中上线。
微软科技官方显示,地产龙头企业万科接入Azure OpenAI服务,将其应用于自动采集、舆情分析、大数据处理、AI模型研判等业务领域;5月,中手游官方宣布与微软签署云服务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云计算、大数据、Azure OpenAI等信息技术领域,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
“从经营角度看,微软公司在PC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等领域都有极高份额,在大模型服务布局上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很有可能在其国内产品中融入ChatGPT的功能,变相进入中国市场。”夏海龙指出。
如果OpenAI真的漂洋过海在我国“登陆”,需要面对怎样的挑战?
不可忽视的是,虽然行业先锋ChatGPT并未到来,但在这片土地上,“百模大战”也已经拉开帷幕。“毫无疑问,若OpenAI进入中国,也需要在充分竞争的市场寻找合适的应用场景,与其他公司竞争,建立和拓展应用生态。”天使投资人、互联网专家郭涛指出。
与“百模大战”并行的是我国人工智能治理的脚步。今年4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7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发布,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立规矩”。
郭涛认为,大模型训练需要获取海量数据,因此,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密切相关的领域,如金融、电信、能源等行业,接入相关技术并投入应用可能并不容易。
夏海龙则指出,无论当前应用现状如何,企业未来如果要在中国提供类似ChatGPT的生成式AI服务,则需要企业严格遵守国内的各项监管法规,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用户隐私保护以及内容合规等方面做好准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