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打上“中国印记”
10月28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开展党委中心组学习,邀请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世界钢铁协会主席于勇做专题报告。钢协党委书记何文波,副会长屈秀丽、骆铁军,副秘书长杨尊庆、王德春、姜维,钢协机关全体职工,代管企事业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代管协会(学会、研究会)驻会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何文波主持会议,并向于勇就任世界钢铁协会第41任主席表示祝贺。
于勇以“中国钢铁如何引领未来”为主题做专题报告。他表示,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今天,中国钢铁工业已经走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不仅产能达到全球钢铁产能的一半,而且各方面已经走在世界钢铁工业的前沿,为世界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大。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报告中,于勇简要回顾了世界钢铁工业160多年的发展历史,介绍了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相继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的演进轨迹,及其取得的技术突破和对世界钢铁工业的贡献。“这些国家在其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都伴随着钢铁工业的强势发展。而且,在其钢铁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都为世界钢铁工业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于勇说,“自1996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至今,中国钢铁产量雄踞世界第一位已经23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钢铁工业仍将引领世界钢铁的发展。那么,在这段引领世界钢铁发展的时间里,我们能为世界冶金史、为世界钢铁工业贡献什么?当我们不再是钢铁发展中心的时候,我们能为世界钢铁工业在科技、工艺等方面留下什么?哪些东西能够打上‘中国印记’?”
“必须要站在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民族的高度,从技术革新的角度去寻找突破口。”于勇分享了自己对于上述问题的思考,“那些既有现代价值又有战略价值、既可持续又有世界公允的方向,是我们主攻的方向。”
一是绿色发展的创新和突破。中国钢铁工业在能源循环利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把绿色发展仅仅落实为节能环保、循环利用还不够,绿色发展应有更深刻的内涵。排放的数量级改变绝对不是靠能源回收利用和生产流程减排就能够实现的,必须依靠重大工艺变革才能实现。绿色钢铁除了生产流程、生产过程的绿色以外,更应该去关注工艺创造本身、能源使用本身的绿色,在工艺结构上特别是在能源结构上要实现突破。未来,在重大技术改造上、在能源介质上、在重大工艺革新上,要有“中国印记”。
二是通过智能制造应对客户端的细分市场和小批量、个性化、定制化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中国制造业发展从宏观向微观转变,客户需求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如果不解决智能制造的问题,我国钢铁工业的装备大型化和规模化发展与未来客户需求将形成一个新的瓶颈期。5G能实现单一生产线在不同时段生产不同的品种和规格,智能制造能让一条生产线实现两条、三条乃至十条生产线的功能。除了质量稳定、精度控制、效率提高以外,中国钢铁工业实现智能制造更重要的是应对客户端的细分市场和小批量、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
三是中国钢铁工业在技术层面必须从关注钢铁产品向关注材料转变。未来,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很大空间,就是做好钢铁材料。这不是做“高精尖”的东西,而是必须要面对下道工序,细分市场,提供高强、超轻、耐磨、耐腐蚀等新材料。下道工序乃至再下一道工序当中有巨大的技术潜力和创新潜力。中国优秀钢铁企业应该具备系统研发材料的能力。未来,中国钢铁行业的技术专家和研发人员应该带着对钢铁的深入了解走向材料,走向下道工序。巨大的市场就在我们身边。当钢铁企业有一天不再是卖钢铁本身,而是通过材料卖钢铁的专有技术,这才是钢铁工业的进步和提升。
“于勇的报告有高度、有深度,将未来钢铁人需要做的事情都点到位了。”何文波总结道。他指出,中国钢铁走进新时代,要守初心、担使命,要从全球视野出发,探索与世界领先企业合作的机遇,为钢铁工业下一步有所突破做出贡献。要实现中国钢铁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中国钢铁企业要对世界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有所贡献,唯有创新。而绿色、智能和材料是创新的三个重要方面。下一步,中国钢铁行业和钢协将认真研究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指示。具体到行动上,一是向河钢学习,深入到主要下游代表企业中去;二是了解钢铁企业需求,确定钢协的工作定位;三是加强对世界钢铁工业的研究,走出去,不断推动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报告会前,何文波和于勇就世界钢铁协会的相关情况、在墨西哥蒙特雷召开的2019年世界钢铁大会组织的相关活动、未来中国钢铁工业将如何发挥作用、下一步的工作安排等话题进行了座谈交流。屈秀丽、骆铁军、杨尊庆、王德春、姜维,以及河钢集团战略总监李毅仁、外事总监刘娟参加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