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出口降 进口增 原燃料调整促平衡
1月27日,中国钢铁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举办信息发布会,对2020年中国钢铁行业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总结。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0年我国钢铁生产保持平稳,产量继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粗钢产量10.53亿吨,同比增长5.2%;生铁产量8.88亿吨,同比增长4.3%;钢材产量13.25亿吨,同比增长7.7%。
下游行业快速复苏,钢材消费创新高。2020年二季度以后,机械、汽车、家电等下游行业快速复苏,与钢铁消费密切相关的经济指标持续好转,钢材消费创出新高。2020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9%,钢材实际消费同比增长7%左右,其中建筑业增长10%、制造业增长4%。
从物流的角度来看,与往年不同的特点是,去年钢材出口明显下降,进口大幅增长。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累计出口钢材5367万吨,同比下降16.5%,出口均价847.2美元/吨,同比上升1.3%;累计进口钢材2023万吨,同比增长64.4%;若考虑进口钢坯增加的情况,2020年我国粗钢净出口同比下降67.6%。在原燃料方面,2020年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11.7亿吨,同比增长9.5%;这一年,凭借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世界钢铁行业分享了中国市场的繁荣。
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后期,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态势仍然向好,据钢协预测,2021年我国钢材需求将保持小幅增长,钢铁产品出口下降、进口增长的态势仍将持续。
另一方面,企业成本压力上升,提高效益难度加大。自2020年四季度以来,进口铁矿石价格快速上涨。据钢协监测,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CIOPI)62%进口矿价格2021年1月18日最高达到171.6美元/吨,创近9年来新高。目前,铁矿石、煤炭、焦炭和废钢价格均处于高位,有的呈上涨态势,企业生产成本面临上升压力。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中钢协规划了行业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具体来看,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继续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严格遵守产能置换有关规定,防止违法违规新增产能;充分利用行业效益改善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提升企业防风险能力;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制造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利时机,继续在企业融资、减税降费等方面扎实开展工作;推动和鼓励更多大型钢铁企业牵头实施重组,处理好集中和市场的关系,形成不同区域有影响力的钢铁企业集团和专业化一流企业,提升产业集聚化发展水平。
二是多措并举保持行业平稳运行。重点围绕“控产量、降成本、防风险、提质量、保效益”开展工作;二是加强沟通交流,努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从增加铁素供给、改进定价机制、完善期货市场规则等方面,加快解决铁矿石保障相关问题。完善废钢资源加工配送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促进合标再生钢铁原料的规模化回收加工利用。
三是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按照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要求,加快研究钢铁行业行动方案。进一步优化原料、工艺和能源结构,突破低碳工艺技术瓶颈,推动非化石能源尤其是氢能在钢铁行业的应用。鼓励钢铁企业引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绿色设计产品,引导下游产业用钢升级,促进优质、高强、长寿命、可循环的钢铁产品应用。推动绿色消费,以大城市新建公共建筑为重点,加快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
四是攻坚克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企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强度。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加快搭建重点用钢领域创新联盟,围绕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高效轧制、基于大数据的流程管控、节能环保等关键共性技术,以及先进电弧炉、特种冶炼、高端检测等专用装备,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实现技术突破。加强标准创新体系建设,制定一批先进适用的行业标准、团体标准,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积极探索规模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网络化协同制造等制造业新业态,鼓励企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
五是有条不紊推进行业智能制造发展。推动数字产业与钢铁产业深度融合,推进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加快钢铁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建设钢铁行业大数据中心,探索数据要素共享机制,提升数据资源管理和服务能力。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多基地协同制造,在工业互联网框架下实现全产业链优化,推动上下游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设计共享、生产共享,多维度打造现代化、数字化、精益化的“智造工厂”,形成钢铁智能制造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