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热电:破译煤电发展“绿色密码”

随着“双碳”目标的加速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图景已经徐徐展开,在新形势下,煤电既要紧紧围绕“双碳”目标,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还要聚力保供应,提供安全稳定能源供给,这对于煤电企业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借力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新一代技术手段突破瓶颈制约,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从而“多快好省”地实现安全保供、节能减排、提质增效,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

华能伊春热电有限公司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按照“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的整体思路,聚焦煤电主责主业,高位布局优质资源,高质高效推进“三改联动”,着力培育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绿电”产业体系,为建立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提供“伊电方案”,贡献“伊电智慧”。


(相关资料图)

聚焦“存量”做文章,打造“低碳、灵活化”发展典范

作为电热保供、深度调峰、新能源消纳的“主力军”,煤电的灵活性改造和节能改造是实现安全高效、清洁发展的不二法门。

在盘活“存量”上,该公司坚持“安全生产、高效利用、绿色转化”理念,扎实推进“三改联动”,以改破题、以改促效,进一步彰显“双碳”目标下煤电的兜底保供、系统调节等价值。

2019年4月顺利完成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提升供热机组电出力调节能力的蒸汽系统流程改造”,填补了国内同类型机组空白。该技术的成功运用对提高机组电调峰能力和供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停机不停炉的异常情况下,仍可保证高品质热源稳定供应。

2019年11月完成两台机组的低压缸零出力改造,机组额定容量的调峰能力提高20%,供热能力新增91.3MW,发电煤耗率降低35.31g/kWh以上,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2021年5月完成1号机组高能水热质回收系统改造,解决了锅炉在湿态调峰时的热质损失,机组额定容量调峰能力提高17%,实现了直流炉的湿态调峰,为新能源消纳释放更多的电量空间。

2022年8月投运国内首套单系列布置送、引风机变频器,厂用电率降低0.39个百分点,有效提高了调峰期间的运行经济性。

通过一系列的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节能降碳改造,为煤电机组提升清洁高效发展打造了典型样板,为不同“汽品”的蒸汽找到了最佳利用途径。

聚焦增量做文章,争做“再电气化”先行者

在双碳”背景下,中国能源结构正在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型,而储能是推动能源系统变革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

在“增量”发展上,该公司按照“东北能监局建立东北区域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解决东北地区弃风弃光问题”的有关部署,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利用长达7个月供热期的时间加持,率先布局固态电蓄热调峰项目,有效提高了电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和电厂的供热能力。

2017年4月建设投产黑龙江省首个高压电蓄热工程,项目总蓄热能力达320MW,新增供热面积185万平方米。2019年对电蓄热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有效解决了蓄热时长及蓄热能力不足问题,从而进一步开发利用电蓄热的调峰潜能。凭借在储能发展上的主动布局,项目投入至今已累计消纳电量25.7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6万吨,为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消纳、维护电网稳定提供了硬核支撑。

聚焦质量做文章,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

构建新型智慧供热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破除体制机制藩篱,依托先进技术、装备和解决方案。

在提高“质量”上,该公司一方面主动出击抢抓供热市场,创造性采用租赁伊春热网的模式,实现了热源-热网-热用户的全链条经营;一方面扎实推进服务型、智慧型供热企业建设,全面提升热负荷接待能力,为提高供热质量和经济运行水平提供了解决方案。

热源侧推广多能互补系统。实施煤电“三改联动”“煤电+电蓄能”改造和热网首站增容改造等项目,提高机组供热能力,充分发挥煤电的兜底保障作用。

热网侧推进系统节能降碳改造。推动老旧供热管网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广热网自动控制系统、管网水力平衡改造、智能监测计量等节能技术措施,实现源-网(站)-荷的可调可控以及闭环控制,提升供热的现代化水平。

用户侧提高智能化水平。引入热网智能控制、物联网调控技术,普及供热计量调控,打通热力系统“最后一公里”和源-网-荷的“闭环控制”,实现“精准供热”和“按需送热”,进一步提升了智能化水平和热力系统能效。

未来可期的产业布局,蓄势而进的产业赋能,在煤电转型发展的全新“赛道上”,该公司将借改革发展之东风,乘转型发展之“大势”,稳步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将该公司打造成为环境优美、管理一流、效益显著、绿色环保的林都电力明珠。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