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能李河君当年给安徽宣城留下的烂摊子,居然孵化出一只光伏独角兽! 全球动态

虽然TOPCon已成当下晶硅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但仍有企业坚持做少数派:BC电池有爱旭,HJT代表则是华晟。

今年,华晟新能源完成20亿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已超百亿,成为安徽省发展最快的独角兽。


(资料图片)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华晟这只独角兽,竟然是在昔日首富李河君给安徽宣城留下的烂摊子中孵化成长起来的——正是宣城国资与汉能班底旧部联手,不但成功实现自救,而且化腐朽为神奇,为光伏圈打造出一匹HJT大黑马。

HJT黑马华晟新能源,为何缘起宣城?

在此,有必要再回忆一下昔日光伏巨头汉能的疯狂扩张至泡沫破裂的历史。

2016年年底开始,汉能启动第二轮产能扩张,兴建移动能源产业园。这类产业园模式由地方政府、第三方投资者及汉能等共同出资。当时,有大同、太原、孝义、西安、铜仁、贵阳、泸州、宣城、蚌埠、乌鲁木齐、保山、营口、锦州等多个城市入局。

宣城,也赫然在列。

汉能当时的扩张,就像击鼓传花的游戏,多米诺骨牌终于在2019年彻底倾覆。2019年6月10日,汉能从香港联交所退市。今年初,又传出李河君在去年12月下旬已被锦州市警方带走的消息。

汉能移动产业园项目对于宣城也曾经是香饽饽。当地对这个项目相当重视,且有真金白银的投入。

据宣城市发改委官网2018年1月3日消息:“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万士其一行来我市,调研宣城经开区金能移动能源产业园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我委副主任汪晓龙、宣城经开区副主任姚正东、相关部门人员等陪同调研。该项目由汉能移动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额约人民币390亿元,计划分三期建设200MW柔性砷化镓(GaAs)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项目、2100MW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项目、5万辆全太阳能动力汽车生产制造项目。目前,一期总投资约26亿”。

谁都没想到,汉能说倒就倒了,全国各地的汉能移动产业园项目也随之而泡汤。山东、四川、浙江、江苏等多个地方国企和有关部门,由于已有大量投资,纷纷向汉能提起民事诉讼。

宣城市,却做一个与其他地方迥异的大胆决定:

出于对新能源、对光伏的坚定看好,宣城决定自己亲自下场干光伏。在汉能退市的第二年,即2020年4月3日,宣城开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盛新能源)成立。该公司由宣城开盛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宣城国资100%控股企业)绝对控股。

据开盛新能源官网介绍:公司生产轻质、柔性且功能强大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采用柔性电池单元结构及效率高的薄膜技术来制造创新型太阳能电池。由此可见,开盛新能源的定位和太阳能电池的研发方向,与当初的汉能业务有诸多相似之处。

宣城市非常清楚,汉能和李河君倒了,但是汉能的技术和人才还在。因此,宣城和汉能的高管关系并没有就此终结——宣城也主动向汉能的高管们伸去了橄榄枝。

开盛新能源的第一任总经理,正是汉能薄膜发电集团副总裁,异质结事业部CEO、现在华晟新能源的董事长——徐晓华。

在开盛新能源的成立的当月,依托于原汉能金能移动能源产业园,宣城开盛光伏产业园开始筹建。

开盛退隐 华晟现身

有徐晓华这样的技术专家加盟,有宣城市国资的出钱出力,今天的光伏大黑马,应该是开盛新能源才对。然而,剧情并没有朝这个方向发展。

在开盛注册成立仅仅3个月后,即2020年7月,华晟新能源在宣城注册成立。

华晟新能源最初成立时有三个股东,分别是宣城开盛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徐晓华控制的宣城睿晖宣晟企业管理中心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还有一位有些神秘色彩的自然人——李祎。

华晟能源并没有介绍李祎是谁,是否在公司任职。但是可以看得出来,李祎坚定地看好光伏。此前,李祎亦曾在国资百分百控股的开盛新能源任职副董事长。但不知为何,李祎在2021年底退出了开盛,在华晟新能源成立的时候,李祎再次坚定投资入局华晟。

此后,华晟新能源经过两轮融资,李祎都没有退出,到现在仍然是唯一的直接持股的自然人股东。

李祎和宣城国资一样,都非常坚持地看好光伏产业和汉能的团队。

来源:天眼查

华晟新能源专注于HJT电池、组件开发应用和产品规模化生产。公司成立一年后的2021年,华晟新能源的HJT电池单片效率突破25.26%,一举追平了世界纪录。

华晟在HJT研发上的成就与科研团队密不可分。华晟在官网这样介绍:华晟拥有一支实力强劲的研发团队,核心技术人员超200人,其中行业科学家4人,国家级领军人才4人,博士8人,硕士63人,平均具备15年以上光伏行业头部企业技术开发和管理经验。团队成员曾参与并主导多项硅基薄膜和HJT电池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并创造多项HJT电池效率纪录。

宣城国资在华晟起步、腾飞后开始撤退。

天眼查显示,曾经的第一大股东宣城开盛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直接持股已陡降至7.41%,而由徐晓华实际控制的宣城睿晖宣晟企业管理中心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为第一大股东,直接持股16.69%。当然,作为肩负招商引资、扶持产业发展的使命的地方国资,让利于民营资本、管理团队的做法,也符合其性质和定位。

华晟技术大咖,皆为李河君旧部

华晟的研发团队和研发方向,都与曾经的汉能密不可分。

2009年,汉能正式涉足光伏行业,并选择了非主流的薄膜太阳能技术路线。为此,李河君在海外收购了多项光伏技术,包括非晶硅薄膜、铜铟镓硒薄膜、异质结、砷化镓薄膜等等。

汉能在异质结电池方面成绩斐然。2019年11月。汉能在其官网发布消息称:“汉能成都研发中心再次刷新高效硅薄膜异质结(Silicon Hetero-Junction,SHJ)太阳能电池的世界纪录,其制备的冠军电池片,全面积(M2,244.45 c㎡)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5.11%。相关数据经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认证,刷新了此前由其自身保持的6吋(英寸)硅片24.85%的原世界纪录”。

现在正处在p型向n型的变革中,与其说华晟新能源主动选择了HJT路线,不如说汉能帮助华晟选择了HJT。华晟新能源研发速度之快,估计也是因为站在了汉能这个曾经的巨人的肩膀上。

华晟新能源除了董事长徐晓华来自汉能外,CTO王文静也来自汉能。天眼查的数据显示:股权穿透后,他最终受益股份为2.13909%。

汉能薄膜发电(退市)对王文静的简历披露得相对简单:

王文静曾任汉能的董事。王文静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后,于2002年至2005年曾任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同时他还担任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主任。“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主任”这一标签,足以证明王文静在科研领域的地位。

王文静作为技术人员,在汉能时比较低调,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为数不多的记录是,2017年9月4日,汉能发布公告称:香港证监会已取得法院民事颁令,公司一名前任(李河君)及包括王文静在内的四名现任董事,分别被取消董事资格3至8年。

此外,来自汉能的,还有现任华晟新能源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的萧吉宏等。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可以看出来,汉能的前副总裁徐晓华与宣城达成合作之后,迅速聚拢起前汉能的科研团队,且在社会上广泛网聚HJT领域的顶尖科研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现在任华晟的总经理周丹,曾为通威太阳能董事长兼总经理。但有些令人意外的是,赶碳号并未查询到周丹在华晟持有股权。

徐晓华(中)、周丹(右)

除了王文静、周丹外,华晟的大咖还包括徐昕、龚道仁、郭铁等,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到过团队技术负责人,都是既懂技术,又能带团队的高级人才。这些牛人绑定在一起,华晟新能源在研发上一路绝尘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们中大多数人通过基金,间接持有华晟新能源的股权。从这一点来看,徐晓华和宣城国资的心态比较开明,属于“有福共享,有钱一起赚”的类型。

但是,也有个问题。如果众多能力不相上下的牛人在一起,如果没有一个核心的灵魂人物的话,有时可能会群龙无首,互相都不服,很难一起合作。光伏新势力企业,一道新能源以刘勇为核心,高景太阳能则以徐志群为中心……而徐晓华在华晟的影响力,感觉并不像前述二人。因此,外界一度有过华晟高管团队之间存在不和甚至内斗的传闻。

后记

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

今年1月,华晟新能源宣布完成20亿元B轮融资。时隔两个月,洪泰基金又参与了华晟新能源的B+轮融资,至此B轮系列融资总规模超过24亿元。华晟最新估值已达100亿元,并入选胡润百富评选的2023年全球独角兽排行榜,甚至力压一道新能和正泰新能。

获得数十家资本投资,也意味着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帮扶,华晟新能源除了宣城外,亦在大理、无锡、合肥建设生产基地,开始全国布局;同时它也积极地开拓市场,特别是央企资源。

华晟新能2022年实现收入17亿元,预计2023年在手订单超过50亿元,累计收入有望突破80亿元;目前已与华能签订1GW订单,还与某央企签订15GW框架采购协议。其中,华晟与中国电建华东院签订10GW组件订单,或成为全球最大的HJT订单之一。

华晟能源这匹黑马能够杀出来,成为HJT的领头羊,离不开创业团队的努力、汉能的产业和技术基础、宣城国资的支持、央企的天量订单、各路资本的加持。华晟的成功并不容易复制。

想当年,汉能是各地政府招商引资争取的对象。这个世界上当然不止一个汉能,地方招商内卷严重,难免会触到雷,踩到坑。一旦项目烂尾,参与各方往往陷入投资主体失信、先前投资难以收回的窘境。宣城这种置于死地而后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做法,值得称道。

附表:华晟新能源股权结构(天眼查数据)

附表:华晟新能源股权结构(天眼查数据)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