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如何当好新型能源体系稳定器

当前,全球能源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安全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核心。各国能源供应在加速向本地化、低碳化转型的同时,充分认识到转型应有序推进、适度保留化石能源的重要性。

天然气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和实现“双碳”目标中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是新能源发展不可或缺的“稳定器”和“调节器”。全球天然气储量丰富,在世界能源转型中持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未来10年消费规模仍将稳定扩大。

我国天然气消费规模从2004年西气东输投产之初的415亿立方米快速增加到2021年的3726亿立方米,有力支持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综合考虑资源供应能力、行业用气特点、经济承受能力及电气化发展趋势等因素,预测2025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需求量将达到4300亿立方米左右,2030年增加到5500亿立方米,2040年前达到峰值6500亿立方米。


(资料图片)

天然气的发展空间主要在于发电、工业和城燃交通领域。

在发电领域,天然气重在发挥灵活调节优势和关键支撑作用,是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长期伙伴。在东部负荷中心充当调峰应急电源和热电联供基础电源,在西部与风光水多能互补促进大规模新能源开发,逐步成为灵活性电源的主力。

在工业领域,天然气补位和替代高碳、高污染能源,助力工业用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玻璃、陶瓷、食品、医药等重点领域的基础能源,替代散煤、人工煤气、燃料油等方式,同时满足农业化肥生产原料的需求。

在民生领域,天然气持续发挥基础性能源的作用,在新型城镇化及管网普及率提升的带动下,城市燃气需求稳步增加。

在交通运输领域,LNG是陆上重载卡车和远洋运输船舶零碳化发展的重要桥梁。天然气发展可塑性较强,需要国家在环境政策、能源政策、碳市场政策等方面进行鼓励和引导。

一是要夯实国内资源基础,增强市场发展信心。国内天然气市场长期处于供需趋紧状态,特别是近两年受地缘政治影响,市场和用户缺乏稳定预期,政府相关部门出于供给安全方面的考虑,弱化了天然气发电、清洁取暖及工业煤改气等方面的要求。

为增强市场信心,油气企业须将“增储上产”作为第一要务,持续增加勘探开发投入,从国家层面加大上游改革开放力度及对非常规资源的补贴,力争2030年天然气产量达到2800亿立方米,峰值突破3000亿立方米,巩固国产气“压舱石”地位,将资源自给率控制在50%以上。同时,要高度重视储气调峰设施建设。

二是要推动天然气与新型电力系统、可再生燃气的融合,拓展天然气发展新空间。一方面,风光发电快速发展带来日益严重的稳定性问题,需要气电提供灵活性及长周期调峰支持;碳中和约束下煤电逐步减少,需要气电补位发挥托底保障和支撑作用,从而为气电发展提供长期机遇。另一方面,作为化石能源,天然气可持续发展面临脱碳压力;氢气、生物甲烷等可再生燃气将大规模发展,其在储运设施、利用设施方面与天然气具有高度相似性,推动天然气与可再生燃气融合,可为天然气产业接续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产业园区、数据中心、大型公共建筑等典型场景具备电气多种形式用能需求,通过天然气、可再生燃气及可再生电力等多能优化组合,实现多能互补、气电融合、供需协同,同步拓展天然气发展新空间。

三是要解决气电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掣肘问题,推动天然气长期可持续发展。发电占未来天然气消费增量的50%以上,近中期制约气电发展的两大核心因素是不具备成本优势、资源供应不稳定。

为此,建议在国家层面统筹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尽快明确气电的发展定位和发展路径,编制气电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规划;大力支持油气企业发挥资源、设施、电力消纳等优势,建设“气电+新能源”多能融合互补大基地,在新能源指标、外输通道建设、电力消纳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快速扩大新能源开发规模,提升电力稳定供应能力;油气企业积极主动与国家、地方政府和输配电企业对接,以天然气为纽带参与气电项目建设,签订中长期合同以保障天然气供应,建立稳定、透明的价格机制,增强发电行业对发展气电的信心,一体协同推动项目落地。

四是要推动天然气在工业重点领域的利用,实现减污降碳及消费稳定高效增长的协同。2020年我国工业领域用能合计23.67亿吨标煤,其中煤炭占比45.1%,天然气占比仅为8.6%。《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推动工业用能电气化,中远期工业用煤逐步被电能替代,天然气利用重点方向是难以被电能替代的玻璃、陶瓷、耐火材料加工、金属冶炼等高温加热场景。

天然气相比煤炭减污降碳效果明显,但经济性差,为此建议严格环境排放标准,加强环境监管和环保督察,推广在线监测,鼓励用天然气替代分散使用的煤炭,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强政策引导,重点推动天然气在难以电气化的高温工作场景的应用,并扩大在食品、饮料、医药、烟酒等对环境要求高、负荷调整灵活、蒸汽品质要求高的工业锅炉中的应用;与重点工业用户签订天然气中长期购销合同,保障资源供应,配套稳定、透明的价格机制;严格碳排放管理,将碳排放交易范围扩大到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等所有高耗能行业,逐步实施有偿配额制,促进重点行业、企业用能由“能源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五是要谋划城市燃气业务模式转型,打造终端综合能源网。近中期城市燃气需求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速放缓,远期天然气分散式利用将被电能、氢能等低碳零碳能源替代,城市燃气单一业务发展模式面临瓶颈。

为此建议城市燃气企业一方面发挥既有资源、设施优势,坚持外部扩张和内部挖潜,继续做强做精城市燃气业务,为多元化拓展综合能源业务提供用户基础;另一方面顺应清洁低碳发展大势,以城市燃气为基点,向业务多元化、能源服务化延伸发展,着力“清洁替代、常规新能源、综合能源、气电融合新能源”4个方向,与电力企业、供热企业共同构建与终端用户互利共赢的综合能源业务生态圈。同时,积极开展燃气掺氢输送和利用试点示范,重视发展生物天然气,推进生物质气、氢气等零碳“新燃气”与天然气的融合发展,助力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