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经济”悄然走红!聚美旗下街电给你“每一站”的电量支撑

 

就在最近,在北京工作的付敏走进地铁2号线西直门站时,才发现地铁已经“变了样”。一排排射灯照在站台壁画上,《大江东去图》、《燕山长城图》的恢弘古典,与呼啸的地铁列车相衬。

这是北京地铁开展壁画修复工作的成果。

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是现代都市人最常乘坐的交通工具,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有权威报告显示,中国内地2020年地铁总客运量达到175.27亿人次。而随着各地地铁建设的不断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地铁站,体会地铁出行的便利。

而地铁站,不再局限于交通场景,而是悄然建构起城市生活的“小圈层”。

地铁,正成为文化输出的新窗口

地铁不仅是城市交通布局的重要场景,也是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

除了北京地铁正开展壁画修复工作,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地铁交通结合起来展现底蕴;作为历史名都的西安,同样想把地铁作为城市文化的窗口。

6月29日上线的西安地铁14号线,把“传承历史文化”作为建设主题之一,打造了奥体中心站LED天幕动态文化展示穹顶等“新科技”。“这下外地游客来,坐上地铁就是上了景点。”一位西安网友留言道。

而作为“网红城市”的成都,同样在地铁站内打造文化艺术站,配合地铁交通网格,来为一个个地铁站打造各具特点的文化展。

“地铁站的文化风格、布局建设与城市文化更好地融为一体”,业内人士评论道。

把地铁打造成传递城市文化、连通景点风格的“风景线”,不仅是出于对城市形象与旅游带动的考量,也同样是在激活地铁交通的文化属性。

除了“地铁+文创”这样的融合,青岛、深圳等城市还推出过“地铁音乐节”,就在今年4月,广州东也举行了首届地铁音乐节,把交通与文娱消费相连。

而地铁文化的输出早已是国际惯例,许多国家都把地铁作为展现城市文化氛围、带动文化消费的新平台。

英国伦敦地铁几乎每年都会开展文化活动,把电影元素、海报售票结合进地铁出行;而法国里昂这两年开始实施“地铁喷香”活动,耗费约43万元人民币为地铁站喷洒不同气味的香水,枯燥的通勤之路一转身变成了有趣的寻香之旅。

在日本东京高峰时段搭地铁,人山人海却能井然有序,清楚的标识、标识上运用的字体、字间距、色彩等都经过充分考虑;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公共地铁系统之一,美国纽约地铁于1982年启动一项造价数百万美元的地铁改造计划,使用瓷砖、马赛克、青铜或玻璃等材料搭建的MTA公共艺术作品,吸引着每一位往来地铁的游客和市民。

城市生活消费的“小圈层”

如果说地铁成为城市文化的一条“风景线”,其背后有着带动文化消费与特色产业消费的目的,那么新零售、共享经济与地铁站的相遇,则产生了城市生活消费“小圈层”这样奇妙的反应。

在今年七夕节,成都、广州等城市地铁站内的鲜花自动贩卖机可谓“火”了一把。通过智能配送、冷链运输,自动鲜花贩卖机为加班的人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浪漫”,扫码即可购买鲜花。

而前不久杭州凤起路站、广州公园前站内的盲盒机,因为“抽隐藏概率高”,而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成为了地铁站的“流量大户”。

作为盲盒的发源地,日本的地铁站不仅设有盲盒自动贩卖机、鲜花自动贩卖机,还有面向市民需求的甜筒、热食等贩卖机,为庞大的上班族群体提供便利。

作为新零售重要形式的智能自动贩卖机,既有成本低、消费便捷的优势,又能够把城市的多元消费需求融入地铁出行中,即使人们在出行的路上步履匆匆,也依然可以淡定地停下来消费。

作为同样具有新零售连通线上线下优势的陈欧旗下共享充电宝品牌,街电也关注着城市出行中的即时充电费需求,通过线下设备进一步完善城市充电服务网络。

除了与天津地铁、青岛地铁等达成入驻合作外,就在最近,街电还完成了徐州地铁3号线铺设,全面实现徐州地铁全线站点覆盖。借助新零售优势,聚美旗下街电与“徐州地铁”APP形成线上线下双融合,大大便利了市民出行与扫码充电。

“手机没电的时候,别说去贩卖机买水,连出站都成问题。”在徐州工作的李女士说,而自己很担心长时间通勤中手机没电。不过,聚美旗下街电在徐州地铁的全覆盖和服务体系的融合,让她乘坐地铁更多了续航安心,“充一路,到站还,很方便”。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许多消费服务开始转入“地下”,在地铁站构建起高频、刚需与即时的城市生活消费“小圈层”。聚美旗下街电,就是充电服务最暖心的支撑。

今年年初,交通运输部提出将在大型地铁站引入餐饮、快递等消费产业,地铁站不仅仅服务于交通,也将成为城市生活消费中新的增长点。

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地铁将给我们的日常出行,带来更多精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地铁 经济 悄然 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