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畈乡银坑村传承红色薪火 塑造崭新农村

距离金华市区60多公里的武义、遂昌、婺城三县(区)交界处,有一处隐秘的“世外桃源”,它被群山环绕,空气清新。由西向东穿过村子的白沙溪支流清澈见底,石斑鱼在水中自由穿梭。它不光是风景如画的新农村,更是曾经历经风霜雨雪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是婺城区沙畈乡银坑村。

银坑村是浙江省第一批革命老区,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坚持浙江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开国将军粟裕战斗生活过的地方。现在尤其是周末,不少人走进银坑村粟裕将军纪念馆,学习了解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历史,在此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在这里,红色基因被融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信仰之火在代代相传中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忆往昔:峥嵘岁月中的革命力量

1935年5月,粟裕将军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驻扎在银坑,筹划、指挥浙西南游击战争,创建了“浙南革命根据地”——遂、宣、汤边区特(委)。当年,银坑村一批有志青年加入红军队伍,广大穷苦人民积极支持、协助、投入红军开展的革命活动,为革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如今,在银坑村的中心广场上有一尊粟裕将军铜像,粟裕将军在战场上的英姿仿佛就在眼前,让人不禁心潮澎湃。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1935年2月,中央决定以先遣队先头部队和江西怀玉山被敌重兵包围突围的部队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由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挺进浙江,会合闽浙边革命力量,先后开辟浙西南、浙南游击根据地,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重新燃起了浙江的革命烈火。

1935年5月20日,挺进师从松阳的瓦窑岗经遂昌近江岭到门阵,来到银坑村。红军一来就广泛开展宣传,发动群众。中共地下党负责人朱金宝找到粟裕、刘英,与红军取得联系。在党组织领导下召开村民大会,发动群众,斗争土豪劣绅,开仓济贫,将地主家的浮财分给贫苦农民。

粟裕领导的红军挺进师不仅在银坑(汤溪边区)根据地建立了党支部,还赢得了广大穷苦人民积极支持,成立了贫农团、妇女会、赤卫队,协助红军开展革命活动,打探敌情、提供补给、对外封锁消息……使部队有依托作战,有地方休整安置伤员,推动红色力量在婺南山区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这其中,银坑村不但成了红军军需重要的补给地,还有一大批村里的有志青年受红色思想引领,加入了红军队伍。

谋未来:红色研学带动新农村发展

如今走在银坑村,处处都能见到红色元素。村里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练兵场保留了它原本的面貌,当年粟裕就是在这儿整军练兵,训练出一支英勇精锐的部队。漫步于粟裕将军旧居,红军用过的枪支、生活器具一一陈列。粟裕将军纪念馆的墙上挂着的地图是从1927年粟裕参加革命直至浙西南3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所到之处所有的线路图,看完这幅地图,仿佛自己也跟着粟裕将军走了一遍当年的革命之路。

银坑村村民的墙上绘有游击战争和革命活动的场景,这里的路叫红军路、粟裕路,这里的巷子是将军巷、勇进巷、永峰巷、永全巷……银坑村的村民说,把老红军的名字编进路名、巷名里,就是在时刻提醒自己: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村里的不少居民对于这段历史都可以娓娓道来,听着他们讲述先辈参加挺进师战斗、牺牲的故事,时隔近一个世纪的硝烟仿佛扑面而来。

现在,银坑村已经不再是隐于深山的世外桃源,成了远近闻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研学基地,为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新一代有为青年贡献着力量。“重温历史,红色事业永承!”“向英雄、英烈致敬!”在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陈列室的小桌上,不少参观者都在本子上留下了自己的感悟。

“今年是建党百年的特殊时间节点,我特意带着全家人过来参观感受红色力量。”6月19日,我们采访时,家住兰溪的刘先生特意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银坑村参观。银坑村党支部书记陈凯良说,从2015年11月红色教育基地建成后,银坑村这个“红色阵地”已经接待了400多个团队、近10万人次游客。

陈凯良的祖母许云香就是一个“老革命”,在抗战时期曾带头为粟裕将军带领的宣遂汤游击队提供生活物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在祖母的熏陶下,红色基因深深根植于陈凯良的心中。2014年,陈凯良毅然放弃经营多年的锯板厂回到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从回村任职的那天起,他就下定决心,要让银坑摆脱落后山区村的现状,积极发展红色文化,把银坑村打造成为金华的“井冈山”。

在陈凯良为代表的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全体村民齐心协力,银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银坑,除了拥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红色元素,还有随处可见的惠民工程。蜿蜒秀美的游步道、结实美观的河道栏杆、干净整洁的亲水平台……“现在我们山里人的生活也很幸福了。”村里老人的话中透出了满满的自豪感。

依托“党建+红色教育+绿色产业”的发展模式,银坑村有效提升了革命老区的知名度,带动乡村振兴,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陈凯良表示,接下来将继续积极打造好“红色银坑”这张金名片,继续对村里的硬件提档升级,通过红色研学增强村集体收入造血功能,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