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红色印记 看美好“窗口”——衢州市记协开展异地采访活动

6月22日、23日,衢州市记协组织开展“寻红色印记·看美好‘窗口’”异地采访活动,由衢州市域各媒体单位共18人组成的采访团前往丽水、金华等地,宣传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形成的红色精神,挖掘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展示其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这个村庄“别样红”

6月22日上午,采访团一行来到风光旖旎的丽水市云和县石塘镇小顺村。

小顺村位于丽水莲都与云和县城之间,区位条件优越,曾是我省抗战的重要阵地。1938年,浙江铁工厂在小顺建立,1939年,周恩来视察小顺并发表著名的“工人顶天立地”演讲。1942年,大量省级机关迁入小顺村,小顺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小顺村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村容村貌,浓郁的抗战文化,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漫步小顺村,参观“黄绍竑公馆”、瞻仰周恩来铜像、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一个个鲜明的红色文化印记无处不在。“我们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发挥巨大力量。”小顺村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红色旅游越发红火,一批批游客慕名前来参观、体验红色之旅,小顺村知名度和美誉度一路飙升。据统计,从2016年至2020年,小顺村已累计接待培训团体850多个,旅游人数35万人次;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万元,与2016年比村集体经济翻了4倍。

这个村庄“常年青”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传遍大街小巷的诗句出自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他诗歌里的这片土地正是他的故乡——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畈田蒋村。

在挖掘艾青的名人文化上,金华市下足了功夫。“以前,村庄环境差,新的艾青大道是在去年9月中旬开始动工,到12月初正式投入使用。”畈田蒋村妇联主席蒋卫平指着不远处修缮一新的道路说,艾青大道全长140多米,宽约30米,是畈田蒋村品质提升的重点项目。

沿着艾青大道漫步,道路表面、座椅上、石碑上……处处展示着艾青的作品,大道中央还设置了一处艾青作品展示平台,形如翻开的书卷,平台表面镌刻了《煤的对话》《启明星》《礁石》等诗歌。在大道两旁,改造后的庭院设置了休闲桌椅、雕像等设施,供游客歇脚、合影留念。两旁的路灯是整体灰色的格调,整体风格与大道相得益彰,显得古朴有韵味。

近年来,畈田蒋村持续擦亮“艾青”品牌,修缮艾青故居、打造艾青诗歌文化园,大力建设“诗歌桃源”美丽风景线。此外,该村还着力创建省级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启动乡村振兴红色学堂建设,做强产业发展新篇章。

这个村庄“格外甜”

6月23日下午,采访团成员来到金华市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瞻仰陈望道故居。

陈望道故居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10月份被列为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陈列内容图文并茂,用大量的珍贵图片和实物展示了陈望道光辉的一生。在故居内,记者听到一个“误把墨汁当作红糖蘸着粽子吃”的故事。

1920年春,29岁的陈望道回到家乡分水塘村,在年久失修的柴屋里,用两条长凳支起一块旧门板,既当床铺,又做书桌,凭借一盏油灯,日以继夜,伏案译书,就连一日三餐和茶水也常常是由母亲给他送去。有一次,母亲端了粽子放到他的书桌,还在粽子边放了一碟红糖,催促他趁热吃。过了一会,母亲在屋外问儿子还要不要再加点红糖,陈望道连声答话:“够甜,够甜了。”然而,待母亲进屋收拾碗碟时,却发现儿子满嘴都是墨汁,而红糖一点没少。原来陈望道全神贯注于译书,竟把砚台里的墨汁当作红糖蘸着粽子吃了!

近年来,分水塘村按照全面保护、深入实施整村改造提升的要求,加速推进“一街一居一房一馆”建设,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努力打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红色高地、全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地、全国红色宣言瞻仰圣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分水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仕杰告诉大家,随着游客增长,村庄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带着村民致富奔小康。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56万元,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85万元。“今年将争取达到100万以上。”对于村庄未来发展,陈仕杰自信满满。今年以来,截至6月8日,陈望道故居共接待红色旅游团队845批次、2.7万人,散客10万人,共12.7万人。

期间,采访团成员还赴丽水市莲都区的古堰画乡小镇,感受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完美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