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桐江名人 | 第七期 唐状元施肩吾

他是我县分水人,唐朝的状元,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品读桐江名人,本期人物——施肩吾。本期专家桐庐县政协文史和教文卫体委主任——王樟松。

施肩吾(780-861),字希圣,号东斋,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进士,分水人。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著有《西山集》十卷、《闲居诗》百余首。《全唐文》收有《养生辨疑诀》等,《全唐诗》收入其诗作202首。

一、苦读五云山

因家境贫寒,施肩吾开始在高翔龙门寺读书。几年后转分水县城龙口山继续求学。每天傍晚,施肩吾都要到书院的池塘清洗笔砚。施肩吾洗完笔后喜欢在池边甩干,久而久之,荷叶上沾上点点墨迹。

一天,五云山上五色祥云,出现在上空,人传为大魁之吉兆。元和十五年(820),施肩吾偕同学徐凝千里迢迢赴京师参加会试,《施氏宗谱》记载,“公才克廊庙,志扶日月,博览五经,以周礼为最,于元和间中卢储榜进士第十三名。大常少卿李延试‘太羹不和’为题,施肩吾挥笔撰就《太羹赋》。御览大佳,钦赐状元及第。”

山不在高,因人而名。龙口山遂改山名为“五云”。历代来五云山建有“玉尺楼”,立有石碑,上刻“唐状元施肩吾读书处”;山的东侧有“余韵亭”和“洗砚池”,池中原有施肩吾读书时亲手种的莲花。这莲花的花瓣和荷叶上散布着墨点,相传是施肩吾洗砚时洒上的,俗称墨荷。

二、学道西山

做了状元,仕途一般飞黄腾达,但施肩吾却不然,当朝给了个江西按察使,赴洪州(今江西南昌)上任。“安史之乱”后,地方势力坐大,皇帝依赖身边的宦官。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成了中唐以后的两大祸害。藩镇作乱于外,宦官专于内。就在施肩吾中举这一年,唐宪宗李适为宦官所杀,另立穆宗李恒,朝中文武无一敢言。施肩吾看到朝廷腐败,官员拉帮结派,勾心斗角,互相残害,不愿混迹其中。 他写信给同窗徐凝说,“仆虽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止玄门,养性林壑。”意思说,我虽然取得了功名,但没有当官的命,不如躲到山林去修身养性。京官中有一位叫张籍的,此人爱才如命,他对施肩吾的文才大为赞赏。施肩吾东归时向张籍透露了心迹,张籍在长安灞桥驿亭为施肩吾设宴送别写下了《送施肩吾东归》一诗。

凑巧他任职的洪州府西山,风景秀美,环境幽静。于是,很快隐居在那里潜心修道。

施肩吾为道多少年,史料并无记载。但是施肩吾在《西山集》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十年辛苦烟萝松下之月,见天地六合之奥妙。”所谓“二十年辛苦烟萝松下之月” 即指过了二十年道士生活。所以说他至少为道二十年。在这期间他潜心钻研道学, 写了许多道学著作, 如《养生辨疑诀》《西山郡仙会真记》,成为一名中国著名道人。他提出的“ 气住则神住, 神住则形住” 的“三住铭”养生理论, 给后人的养生研究提供宝贵理论基础。根据台湾《历代神仙传略》记载,他在《历代神仙谱》上篇中,共有四十三位神仙中,他居然排名为第四位,仅次于魏佰阳、钟离传、吕纯阳之后,这里且不谈施肩吾是不是神仙,但不难看出他在道教中的地位是十分显赫的。

三、开发澎湖

唐朝中后期,王朝已逐渐衰落。各地军阀割据,战乱不息。加上连年自然灾害,百姓苦不堪言。

唐文宗太和初(827),他萌发寻访海外仙山之愿,便率领族人买舟泛海,历经苦难,登上一无名小岛,即今天的澎湖列岛。那时岛上仅有少数土人,生产呈原始状态。我们看他的《岛夷行》:

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

黑皮年少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

岛夷指台湾,《尚书禹公》载:中国分九州,台湾属扬州管辖。春秋时期称“岛夷”。这首诗是施肩吾到澎湖列岛捕捉到了澎湖岛风光的主要特征。岛上荒芜,人烟稀少扑面而来大海的“腥臊”。渔民把白天打来的海产品,在夜晚在海边岸上交易。第三、四句换了一个镜头:经过日晒雨淋,皮肤黝黑的少年,拿着犀牛角跟着大人在学采珍珠。

当时唐王朝的经济文化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施族的入居,给澎湖的生产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而大陆的文明道德也在岛上不断传播,乃至生根发芽。“澎湖”的名气逐渐显著,对外的交流日益频繁,终于引起朝廷的重视。从南宋起,就在岛上设置了“巡检司”,驻有军队、官员负责防卫和民政,而大陆人民也络绎不绝地向岛上移居,成为中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施肩吾的晚年迁居澎湖,成为他人生旅程中一大亮点,在开发澎湖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澎湖厅志》中称:“施肩吾不仅是开发澎湖的先驱,也是写澎湖诗的第一人”。1995年出版的《台湾史话》里说:大陆人民纷纷地、集体地到台湾去劳动开发,最早见于历史文献的是施肩吾率领族人移居澎湖的故事。

施肩吾一生与诗歌同行,后人评论他的诗作“新奇瑰丽,格高似陶,韵胜似谢,其品格当不在李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