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帮带新人、矛盾调解于一体 蛟川首家“全科”工作室成立

图为胡舜颐(左四)向社工们传授经验。

经过近半年的试运行,蛟川街道第一家以个人姓名命名的“全科”工作室——胡舜颐工作室于日前正式挂牌成立。与以往不同的是,此工作室是集帮带新人、矛盾调解、平安建设“三位一体”的综合“诊室”,既可以发挥老基层工作者的光热,又能作为基层治理的有力支撑,重新定义了基层品牌工作室。

帮带教学,让新同志“立”起来

鉴于社区队伍年轻化的趋势,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加快社工成长成为了主题。胡舜颐作为土生土长的五里牌基层干部,3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可以尝试邀请胡舜颐作为特聘‘教师’,采用‘一对一’教学的方法,快速提高社工素质。”作为胡舜颐一手带出的“徒弟”,现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丽萍设想。

年初,临时“培训班”成立,已经退休的胡舜颐再次成为培训班的领头人。上任初始,胡舜颐便认真分析研究了“学生”的情况,首先年轻社工普遍文化程度较高,接受能力强,但缺少“接地气”的行为;其次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工作缺少方法。

胡舜颐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自行编译了“教材”,提出社工要过“三关”,首先是语言关,讲居民听得懂的话,说居民想听的话,拉近彼此的距离;其次是行为关,自身形象要过硬,对待居民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待流动人员,要把他们作为居民对待;最后是处理关,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法。

胡舜颐带着“学生”走访居民,先后处理各类问题100余件,对每个问题形成书面案例剖析,采用讲解的方式给予点评。通过一系列帮带措施,在短短几个月之内,他带领的3名“学生”已经出师,现在成为社区独当一面的人员。

化解矛盾,让居民生活“顺”起来

作为农村社区的代表,五里牌0.14平方公里的地块上分布着2700多间老旧平房,老人和外来租客为主要居住群体,“老旧破、多乱杂”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环境。居民主要矛盾多为家庭纠纷、邻里不睦等。

“清官难断家务事”,村社很多问题看似简单,但化解起来非常困难,经常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怪圈。作为老书记,胡舜颐在化解居民矛盾上有独到的方法,用他的话说“居民矛盾看似小事,但处理不当会引发一系列后遗症”。调解过程中既要讲情,又要讲理;既要言语柔和,又要绵里藏针,原则和底线要坚守,适当的妥协让步是必须。

7月初,胡舜颐给“学生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居民童阿姨因5子女赡养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本来不复杂的问题,因子女之间矛盾较深逐渐变了味,形成了“意气之争”。胡舜颐从侧面入手,先谈亲情、再谈义务,旁敲侧击地打动家庭成员“冰封”已久的心灵,一场风波最后圆满收场。

从工作室开始增设调解功能以来,胡舜颐先后化解各类居民矛盾120多件,一次化解率超过 98%以上,为社区基层调解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全域管控,让社区环境“安”起来

五里牌社区直接由农村升级而来,因此名为社区实属于城中村。很多房屋均是老旧的砖木结构,有的甚至是“百年老宅”,房屋结构已经变得很不牢靠,上空各种线路如同蛛网密布。6公里长的村道蜿蜒其中,很多地方消防车都开不进去,安全压力一直高悬社区头上。

胡舜颐还在任时,他就对社区安全工作有了长远规划,第一套救援流程是他创立,第一安全巡防队是他建立,常年以来奔走社区大街小巷,他对于这里的任何变化都特别敏感。

现在轨道交通开通,人流量瞬间加大,加上周边拆迁改造,很多外来人口涌进社区居住。为了做到“零问题”,胡舜颐又主动承担了平安建设任务。虽然不在工作岗位,看似空余时间增加,但胡舜颐比以前更忙了,他每日最忙碌的事就是到居民家中走访,查看消防设施,检查用电线路,走访生活不便的居民。前期在为居民统一更换煤气管道过程中,胡舜颐全程参与,每天与大家一起起早贪黑,到每家居民家中进行更换,“手头功夫”又快又好。

胡舜颐靠着这种默默无闻的实干,将工作室功能不断扩展,也将这种“不提要求,只讲实效”的作风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社区,全力以赴解民忧、护民利、保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