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基本覆盖
近日,在新浦镇余家路村假日学校内,一场垃圾分类趣味比赛正在进行。孩子们踊跃参与垃圾分类知识问答,竞赛的每道题都以现实生活为蓝本,让青少年对垃圾分类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答题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如今,垃圾分类已渐渐从“新时尚”转变成了“新日常”。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基本覆盖,居民自觉分类意识越来越高。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向前一步”。
因类施策,实现全方位提质增效。明确“管行业必须管垃圾分类”和“属地责任管理”两大原则,建立“市级主导、行业管理、属地推动”的三级管理体系。针对生活垃圾分类执法工作呈现的普发性、反复性、取证难等问题,一方面建立村(社区)与属地执法中队联动机制,在垃圾投放时段内,派驻执法人员进驻小区,协同社区干部、物业和生活垃圾分类督导员在垃圾投放点开展执法检查,加大对居民个人未分类投放生活垃圾行为的监督。另一方面,依托“一张表单查到底”工作机制,在日常执法检查过程中加强对沿街店铺、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地的垃圾分类执法检查,并建立长效机制。
科学布局,打造全流程闭环管理。加快升级源头分类基础投放设施,全面铺开撤桶并点、上门集运等模式建设。居住小区内布局垃圾房,推动景观式投放点位打造,配备洗手台、绿植、显示屏等,提升群众分类投放意愿,累计建设垃圾房700余个。建立“户(单位)集、村(社区)收、镇(街道)运”的城乡融合集运体系。在“以桶换桶”全域覆盖基础上,依照四类垃圾的产生量以及源头分类情况,逐步架构分类集运体系,配齐集运车辆,统一车辆标识,严格遵守分类投放、集运与处置要求,规范中间收集运输环节。
“以再生资源行业为突破口,将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系统进行有机结合。”市垃圾分类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引入山鹰纸业搭建全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由企业试点建设智能管理平台,已投用4座再生资源分拣中心(中转站),并通过平台收编3143名零散市场回收人员和车辆,实现“破烂王”规范统一管理与可回收物回收增量。同时,出台全宁波首个低附加值可回收物补助政策,企业以高附加值可回收物回收分拣运营利润以及部分财政补助,支撑玻璃、衣物等市场主体不回收的低附加值可回收物进入回收渠道,截至目前,已累计分拣可回收物24107吨、完成订单数134706笔,实现交易金额460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