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红安打造石材“智造”产业城—用工业互联网拥抱新“石”代!

2017年,革命老区红安迎来首个石材企业。

依托这家企业,短短5年间,一片荒坡之地崛起一座国际石材产业城,建成华中最大石材保税仓库。

企业缘何落户红安?又如何在红色热土上创新发展?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位于红安县经济开发区的中部石港·红安海峡国际石材产业城,探寻石材产业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型之路。

落户红安, 拓宽中部石材交易市场

中部石港于2017年落户红安县经济开发区新型产业园,由湖北海峡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总投资61亿元,项目总体规划7000亩,分5年至8年建设,致力于打造集石材加工、贸易、物流、仓储、会展、环保等于一体的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石材产业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公用型保税库、外贸综合服务中心、天然石荒料加工中心、大理石共享销售展示中心、石板材共享精加工中心、商务共享办公和综合配套服务中心。

中部石港为何落户红安?海峡置业公司总经理梁韬给出了答案。

红安县矿产资源丰富。公开资料显示,该县目前共发现矿床和矿化点56处,可开发利用的矿产地达21处,其中大理石储量达1.66亿吨,花岗岩储量超1亿吨;水陆空交通便利,经开区新型产业园临近阳逻深水港、天河机场,紧邻G42沪、S109省道,红安西站、武汉三大高铁站半小时可达;区位优势明显,红安位于“1+8武汉城市圈”的紧密圈层,周边500公里以内有6个省会城市,300公里以内有中心城市9个,可辐射周边地区近4亿消费人群。

“南有福建水头镇,北有沧州黄骅港,是国内两大石材交易中心,形成南北石材产业格局。”梁韬表示,中部石港落户红安,建设石材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有助于拓宽中部石材交易市场,强化中部石材行业聚集效应。

江西大理石矿主王时峰对此深有感触。他介绍,过去把石材从江西运到福建水头镇加工,再销售到西安市场,运输距离达2500公里,如今把石材从江西运到红安加工,再运到西安销售,运输距离只有1000余公里,物流成本大大降低,2021年共计节省240万元物流费,也扩大了在鄂豫陕等中部地区的销售半径。

探索工业“互联”, 向石材“智造”转型

在中部石港精品板仓室内,幻影灰、白木纹、翡翠玉、玫瑰金等多种天然石材展品陈列有序。所有石材均有数字化“身份证”,从矿山到加工、仓储、物流、渠道销售全环节实现数字化管理。

如何从“制造”向“智造”转型?中部石港引入“互联网+”的新理念、新技术,变革石材业传统产销模式。通过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S2B2C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整合石材产业链上、中、下游相关企业,为企业架起沟通桥梁,为石材产、供、销企业提供快捷、准确、丰富的专业信息服务及产业电商服务,推进石材矿山开采、产品加工、信息服务、商品交易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打造线上与线下共融共生的石材生态圈。

“去中间化是企业的发展目标。”梁韬介绍,企业为矿石材料商和石材经销商提供“供需撮合”服务,去除中间环节,实现矿主定价、材料直供,解决石材产业信息不对称、交易环节多成本高、共享水平不足等问题,帮助石材企业对内节约成本,对外扩大销售。

据介绍,中部石港目前连通湖北、河南、安徽、广西、贵州、江西以及海外多个矿主,经营100多种矿石资源,服务省内350余家石材经销商,覆盖2100多家销售门店和家装公司。

红安县钰岩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查涛介绍,与中部石港合作后,享受到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司不用操心石材采购、设计和加工等环节,一心投入开拓市场业务,2021年公司营业额超400万元,较2020年增加了270万元。

打造绿色工厂, 追求匠心工艺

走进中部石港生产车间,只见机器轰鸣,水花四溅,水锯在自动切割石材,工人们忙着打磨石板,不见粉尘飞扬。

石材业作为资源型产业,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问题制约着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中部石港建有完善的污水循环处理系统和防尘降噪设施,确保废水、废渣等循环利用,做好厂区粉尘防治,保证噪声排放达标,推进石材标准化产业园建设。

“绿色工厂、绿色产品是石材行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中部石港企划总监陈雪莹介绍,企业摸底了解全国上万个石材工匠师的信息,在福建水头镇、广东云浮市请来专业技术团队,配备6台框架锯、20余台自动打磨机和烘干机等先进设备,打造数字化智能生产线,以降低损耗,提高产品的成品率和优品率,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石材精加工服务和工程技术配套服务。

“在中部石港采买的石材产品,板面均匀有光泽、厚薄有度、花色纹路清晰,市场竞争力更强。”武汉锦新尚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国贤称,依托中部石港平台,公司口碑提升,近期拿下一个100多万元的工程订单,在中部石港先拿货再付款,减轻了资金压力和库存压力。“另外,中部石港还为公司提供财、税、法、商全方位的支持,帮助企业经营管理更加规范,效益稳步提升。”王国贤说。

关键词: 石材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