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调整与国内外价差的博弈对我国钢铁外贸影响几何
4月28日,财政部发布的两则钢铁产品进出口调整措施备受关注。其一是自2021年5月1日起,调整部分钢铁产品关税。其中,对生铁、粗钢、再生钢铁原料、铬铁等产品实行零进口暂定税率;适当提高硅铁、铬铁、高纯生铁等产品的出口关税,调整后分别实行25%出口税率、20%出口暂定税率、15%出口暂定税率。其二是自2021年5月1日起,取消146类钢铁产品出口退税。具体执行时间,以出口货物报关单上注明的出口日期界定。
压减国内粗钢产量,降低能源消耗总量
财政部在调整部分钢铁产品关税的公告中表示,上述调整措施,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扩大钢铁资源进口,支持国内压减粗钢产量,引导钢铁行业降低能源消耗总量,促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在此次出口退税调整之前,享受出口退税待遇的钢铁类代码为166个,此次调整取消了146个,其中大多热轧类产品均取消了出口退税,保留出口退税的品种包括冷轧合金钢板、冷轧普通中厚宽钢带、电镀锌板、热镀锌板、镀锡板、镀铝锌板、电工钢等。2021年1-3月份保留出口退税的钢材品种出口429万吨,占总出口量的24.3%;取消钢材出口退税的钢材出口1337.8万吨,占总出口量的75.7%。
鼓励高端产品出口,促进初级产品进口
可以看出,国家倾向于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这与4月27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简称:钢协)信息发布会上,骆铁军副会长所阐述的观点一致。在此次发布会上,就本报记者提出的“在产能产量双控的背景下,为了更好满足内需,我国是否会在钢材进出口方面出台新政策”问题,骆铁军表示,“产能产量双控”实际上包含一系列政策的组合。当前国内需求很旺盛,在这种情况下,综合考虑后,国家作出决定,不仅要严控新增产能,还要限制产量。因此,在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有效供给,就需要减少出口量。骆铁军称,在此之前,钢协就钢材进出口政策的调整问题广泛征求了钢铁企业的意见。钢协一直呼吁鼓励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如汽车板、家电板、石油套管以及钢帘线等,这既是经济“双循环”的要求,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此类中国产品是不可替代的。
但是,骆铁军也强调,要限制普通产品的出口,同时促进钢坯、热压块铁等初级产品的进口。骆铁军表示,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地,将给企业和市场吃上定心丸,这将有利于钢材价格和铁矿石价格的稳定。
国内外钢材价差扩大,减弱政策效应
但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外钢材价差较大,政策的调整短期内对我国钢材进出口的影响将会与国内外价差产生博弈。
从4月27日钢协信息发布会上介绍的钢铁行业运行情况看,一季度国内钢材价格上涨较快,但国外涨幅大于国内。据钢协监测,3月末,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升至136.28点,比年初上涨9.44%,同比上涨37.37%。而据国际咨询机构CRU数据,3月份,国际钢材价格指数为246.0点,比年初上升28.9%,同比上升58.9%。数据对比表明,国际市场钢材价格涨幅明显大于国内。
对于国内外价差扩大对我国钢铁进出口的影响,骆铁军谈及,为了抑制铁矿石价格过快上涨,减弱铁矿石需求预期,压减国内粗钢产量是措施之一。但限产后也会出现内需缺口,因此需要调整钢铁进出口政策来弥补缺口。然而,钢铁进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化行为,国内外的价差是很大的影响因素。另外,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以控制,全球经济复苏,国外产业链出现的“断点”逐步修复,我国钢铁出口形势也会发生变化。(世界金属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