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蒙牛伊利能源争夺战 盯上中国圣牧?

乳业巨头们对奶源的争夺正愈演愈烈。

继蒙牛(02319.HK)以3.9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56亿元)认购中国圣牧(1432.HK)约11.97亿股的股权,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后,8月2日,伊利(600887.SH)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香港金港商贸控股有限公司将2.0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83亿元)认购中地乳业(01492.HK)定量增发股票。

上述两家企业均为上游原奶供应商。中国圣牧被称为“中国最大的有机奶乳品公司”,截至2019年底,共有22座牧场,奶牛存栏10.6万头,日产有机奶731吨;中地乳业则是总部设在北京的一家奶牛养殖企业,截至2019年年底,中地乳业奶牛存栏共计6.54万头,年原奶销量37.37万吨。

随着国内乳业市场集中度提升,伊利、蒙牛两大巨头已经瓜分掉8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此情况下,为何还要投资和并购原奶上游企业?

8月3日,围绕着此次并购事宜以及未来规划等问题,时代财经分别了联系伊利和蒙牛相关人员,伊利方面告诉时代财经一切消息以公司公告为准,蒙牛则表示目前并无相关信息对外披露。

两大巨头都盯上中国圣牧

事实上,关于中国圣牧的控股权,蒙牛与伊利两大巨头曾有不少交集。

早在2016年10月,伊利就曾宣布斥资46亿元(人民币,下同)收购中国圣牧37%的股权。如果交易完成,伊利股份将成为中国圣牧的最大股东。

彼时,伊利声称,收购中国圣牧后,有机奶、中高端酸奶、奶粉、液态奶等产品将得到全面加强,有助于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伊利强化上游奶源供应。此外,通过控股中国圣牧,伊利将获得香港上市平台。

但时间来到2017年4月,伊利再发公告称,由于股份买卖协议中的先决条件未能全部达成,停止了对中国圣牧收购。

此后,蒙牛盯上了中国圣牧这块“肥肉”。2018年12月,蒙牛以3.03亿元收购了中国圣牧旗下的内蒙古圣牧高科奶业有限公司的51%股权,获得了中国圣牧下游乳品业务及资产。今年初,蒙牛再次收购了圣牧高科剩余49%股权。

与中国圣牧失之交臂后,伊利并没有灰心丧气。2019年7月,伊利旗下优然牧业以22.78亿元现金购买新三板乳企赛科星58.36%的股权,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同年,伊利又收购新西兰第二大乳业合作社威士兰,每年可获得其4%的原奶供应量。

值得注意的是,蒙牛和伊利并购标的近年来业绩并不理想。

中国圣牧于2014年在香港上市,2017年业绩首次出现负增长,当年净亏损近10亿元,2018年净亏损翻番,超过22亿元。2019年,中国圣牧勉强扭亏为盈,录得净利润2774万元。

中地乳业虽然在2018年和2019年业绩保持增长,但净利润偏低,分别为0.63亿元和1.02亿元。

得奶源者得天下?

事实上,2014年以来,国内奶牛养殖业经历下行。据中国奶业协会统计,2014年至2019年,国内原奶价格持续多次反弹后触底,这让国内超过50%牧场陷入亏损,不少奶牛存栏量低的中小牧场退出市场,上游供给减少。但随着消费需求增加,2019年市场一直处于缺奶状态。

根据国家奶牛技术产业体系数据,我国主力奶牛品种荷斯坦奶牛存栏量由2014年的857万头下降到2019年470万头。目前国内三家最大的奶源厂商,现代牧业、辉山乳业和圣牧高科,单日原奶总产量不足10000吨,而仅蒙牛一家,每天就需24000吨原奶。

8月3日,乳业分析师宋亮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企业加大对上游产业链掌控,有利于稳固奶源供应。同时,各大乳企相继加大低温奶市场布局,也对奶源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日,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时代财经,考虑低温巴氏奶、低温酸奶等对运输半径有极高要求,企业也有意在靠近销售市场的区域布局奶源。

另一方面,企业多番加码上游奶源,也离不开政策支持。2018年12月,农业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优质饲草业,提高奶牛生产效率,加强奶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要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同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奶业振兴的实施意见》,表示力争到2025年,内蒙古奶畜存栏达到350万头,奶类产量达到1000万吨。

王丁棉则指出,大企业业绩持续向好,现金流充足,也有并购投资的需求,但由于近来国际政治、贸易摩擦等因素,企业更倾向于在国内市场布局,奶源争夺才也越来越激烈。

除了直接争夺奶源外,大企业进行并购往往也有着扩大自身体量的考虑。

以蒙牛为例,其在2017年提出到2020年营收和市值双双达到千亿元的目标。截至目前,蒙牛市值已突破千亿,但2019年蒙牛全年营收约为790亿元,距离千亿目标仍有一定差距。而在去年,蒙牛旗下君乐宝的“单飞”又加大了难度。如果蒙牛能将圣牧并表,也能进一步增厚业绩。

内外因素推动下,轰轰烈烈的“抢牛”大战由蒙牛和伊利拉开大幕。

2016年,蒙牛大股东中粮认为前者自有奶源比例太低,要达到30%以上。蒙牛由此开始了新一轮牧场并购,相继将现代牧业、中国圣牧等上游企业收入麾下;伊利也先后完成了对赛科星和威士兰的控股。

除蒙牛和伊利外,多家企业在奶源争夺上动作频频。

2019年,新乳业入股现代牧业,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不仅拿到9.28%的股份,也获得接近持股比例的供奶量;今年5月,新乳业又以17.11亿元的价格收购了西北龙头乳企宁夏夏进乳业;2019年12月,光明乳业参与竞拍江苏辉山乳业及江苏辉山牧业,并以7.5亿元价格中标。

眼下,随着奶源争夺持续推进,大型上市原奶企业大多已“名花有主”,只剩下西部牧业还在独立运营。

“目前地方乳企奶源大多来自自有牧场和周边小型牧场,市场上存栏量三千左右的小牧场非常多,大企业收购和投资标的还未触及,地方乳企奶源供应暂时不会受到影响。”王丁棉表示。

抄底好时机?

多年来中国原奶行情低迷,上游企业股价和市值处在低谷,也让蒙牛和伊利们赶上了“抄底价”。

业绩连年不佳让中国圣牧沦为仙股。自2016年底股价达到高点之后,中国圣牧一路下滑,此次收购前已跌至不足0.3港元/股,蒙牛也得以拿到比较划算的价格——3.9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56亿元)取得中国圣牧14.53%的股权,要知道2016年,伊利曾计划用46亿元收购中国圣牧37%的股份。三年时间,中国圣牧股价缩水近8成。

中地乳业上市以来股价也一直表现不佳,常年在1港元左右徘徊。

大企业在此刻向上游原奶企业抛出橄榄枝,除了价格实惠,或与国内奶价回升,原奶销售市场好转有关。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截至去年年底,上述区域生鲜乳平均价格为3.84元/公斤,同比上涨7.3%,涨幅为近5年之最。

与此同时,多家原奶上市公司业绩也纷纷报喜。

中国圣牧2019年年报显示,实现年内溢利1.36亿元,上年为亏损23.11亿元,成功扭亏;今年7月,现代牧业也发布盈利预告,称上半年净利润不低于1.9亿元,同比增长超4成,并预计下半年将保持涨势。除此之外,中地乳业、原生态牧业等业绩也都呈增长之势。

那么,在自身经营逐步好转的情况下,上游企业为何还要接受外部投资?未来与并购方的合作规划如何?时代财经多次致电中国圣牧和中地乳业,并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不过,在企业发布的公告中,中国圣牧和中地乳业均表现出“借力”意图。

中国圣牧此前曾表示,圣牧液态奶业务并入蒙牛,借助后者成熟的销售渠道和专业的销售人才,做大做强圣牧有机液态奶品牌。

中地乳业也声称,伊利投资可以改善公司资产负债比率及补充流动资金,降低财务风险,同时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加强与产业链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

宋亮对时代财经表示,上游企业业绩逐步向好,部分源于巨头入股后对其业务的支持,比如中国圣牧减亏在于财务性调整,因为蒙牛一直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从中国圣牧收购原奶。

王丁棉也持相同看法,他认为上游原奶企业业绩好转与巨头托底有关,“大企业收购原奶的价格大多会高于市场价。与此同时,乳业上游投入巨大,大企业的入资不仅能帮助上游企业消化奶源,也让它们多年来的投入解套,共同承担风险。”(王言)